1950年,莫迪出生于印度古吉拉特邦瓦德纳加尔的一个低种姓家庭,父亲是火车站旁的茶水摊贩,母亲操持家务,家中6个孩子挤在狭小的房间里,温饱常成问题。童年时的莫迪每天凌晨4点就要起床,帮父亲推着小车去火车站卖茶,白天挤在简陋的公立学校上课,放学后还要帮家里干活,从未体验过同龄人的轻松生活。因种姓和家境,他常被富家同学排挤,却早早学会在逆境中保持坚韧,课余时间喜欢阅读历史与政治书籍,对“改变家乡命运”萌生最初的向往。
18岁时,为追求心中的“社会服务理想”,莫迪离开家庭,辗转印度多地从事志愿者工作,曾在寺庙帮工、在街头派发传单,甚至睡过火车站候车室,这段漂泊经历让他深刻见识到印度社会的贫富差距与民生疾苦。20世纪70年代,他加入印度人民党前身组织,从基层宣传员做起——骑着自行车穿梭在乡村小巷,用方言向村民讲解政策,帮低收入家庭解决用水、就业难题,凭借接地气的作风和极强的执行力,逐渐在党内积累声望。
1985年,35岁的莫迪正式进入印度人民党核心圈,负责古吉拉特邦的党务工作。当时该邦经济落后、宗教矛盾突出,他提出“发展优先”理念,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外资企业入驻。2001年,41岁的莫迪出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任内大刀阔斧改革:简化企业审批流程,打造“古吉拉特模式”的经济增长样本,让该邦GDP增速连续多年领跑印度;同时完善农村医疗和教育体系,让数百万贫困民众受益,他也因此被当地民众称为“实干型领袖”。
2014年,64岁的莫迪代表印度人民党参加总统选举,他以“印度崛起”为口号,承诺打击腐败、改善民生、提升印度国际地位,精准击中民众对变革的渴望。最终,他带领人民党赢得议会多数席位,成为印度独立以来首位出身低种姓的总理,打破了印度政坛长期由高种姓精英垄断的格局。
任内,莫迪推动“清洁印度运动”,改善公共卫生环境;推出“数字印度”计划,让偏远地区民众享受便捷的移动支付服务;在外交上,积极拓展印度的全球影响力,提升其在多边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2019年,他以更高得票率实现连任,进一步巩固执政地位。
从火车站卖茶的穷小子,到打破种姓与阶层壁垒的国家总理,莫迪的经历印证了印度社会底层群体的奋斗可能。尽管他的执政理念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用自身路径改写了“低种姓难成领袖”的固有认知,至今仍在深刻影响印度的政治与社会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