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模糊却清晰到足以辨形的影像,在去年十二月底突然闯入公众视野:一架新机从成都市郊的跑道上抬头、收起前起落架,机身线条平直而庞大,机背上三枚进气口暗影分明。之后的放大截图与侧照勾勒出一个意外的轮廓——无尾三角翼、三发、双座,身量比歼-20更阔一圈。有人用尺子在屏幕上比划,估算它的长度约23米,翼展约18米;有人按比例换算,推测其最大起飞重量可能超过50吨;更多评论则盯着它的任务想象:作战半径约3000公里,若腹内携带“鹰击-21”那样的超大型导弹,整体打击距离可以推至5000公里。
边界被推着挪动的那一刻
“它不像一架纯粹的战斗机。”国内外观察者几乎同步给出了类似的判断。传统范式里,战斗机强调制空格斗,轰炸机强调远程载弹。但美国媒体很快在报道里更激进地给它挂上“隐身轰炸机”的标签,五角大楼一份报告亦称其“突破传统界限,可在远程打击与空优任务间切换”。这种命名背后反映的是角色边界的松动:当平台具备全程隐身、超音速穿透与大型内置弹舱时,“它是什么”这件事的重要性,开始让位于“它能做什么”。
与成飞并驾的,是另一条路线。沈飞主导的歼-50公开信息远少,但“单座、偏空优、强调机动”的轮廓在业内流传已久。进入新的一年,两型机试飞频繁被目击,被解读为设计成熟度提高、工程定型逼近。两者侧重相异:一端延展到多用途与长腿重载,一端收束在空优性能极限。这种“双轨推进”的格局像极了冷战晚期的美苏:重型穿透与敏捷制空相辅相成,用体系而非单机去定义未来制空权。
清单之外的变量,是导弹
反过头看轰炸机的“经典优势”:远、重。隐身技术加持后,突防能力更强,这一点在海湾战争中B-2已经证明过,俄乌冲突里图-95、图-160也反复出镜。但问题在于,时代的触发器早已换挡。东风-26、东风-41级别的远程与洲际导弹,速度快、覆盖广,不需要海外基地链条,更不用担心飞行员生死。用导弹承担跨洲际核打击,稳妥且高效;而轰炸机远渡重洋的核任务,一旦暴露,政治与军事风险叠加,成为各国如今都谨慎使用的选项。
常规层面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美军可以倚赖全球基地网络组织“接力飞行”,而后发国家很难复制这种体系。中国空军主要关注的是西太平洋方向,这意味着平台的“够用”标准与美国并不相同:歼-36(媒体中的代号)若真如影像显示那样具备5000公里级别的打击覆盖,就足以将第一岛链到第二岛链的关键点连成一张图。过去,这一角色由轰-6K承担;未来,隐身更好、机动更强、弹舱更大的新平台,会自然吞并那部分任务。
慢一点的飞翼与快一点的过渡
自成一家的是飞翼。轰-20被寄望为中国首型隐身战略轰炸机,飞翼布局、预计上万公里航程、载弹超过20吨,这是典型“战略层级”的参数组合。难点也同样显而易见:飞翼对气动与控制律的工程要求极苛,内埋弹舱与结构-隐身的耦合复杂得多。去年夏天有过地面测试的报道,9月央视也提到“即将亮相”,但至今未见正式首飞的消息,比起六代机方向,它的进度显得保守。
这时歼-36的出现被不少分析视为“过渡性填补”。一来它继承了歼-20在隐身设计与气动方案上的巨大工程积累,缩短了研发周期;二来它的任务包容度很高:有人押注它的载弹在10吨起步的量级,“数据碾压轰-6K”成为口碑化表达;再加上三发、双座与大容积内弹舱,兼顾长航程与多任务平衡。美军的B-21也已经从B-2的“巨型战略机”思路回调,强调中程机动与战区穿透,中国空军的路线在这里形成了某种呼应——未必立刻追求“最大”,而是把“够用的穿透”优先起来。
当“海天一体”不再是比喻
空中平台并不是孤岛。中国海外利益的保护,过去七八年里完成了从“纸上蓝图”到“实物拼图”的跃迁:吉布提保障基地、中柬联合中心已成事实;海军航母编队完成“从有到好”的关键跃迁,“福建舰”已测试电磁弹射,J-35、J-15T、KJ-600相继上舰,舰队远洋能力与信息缆带显著加粗。由此,一张多层协同的网正在收紧:跨洲际核威慑交给洲际弹道导弹,远程战区打击由东风系列承担,5000公里以内的空中常规打击由歼-36和现有轰-6K分摊;而海上方向的制空制海与纵深拦阻,由航母与舰载机群承接。隐身轰炸机并非无用,价值仍在,但在这个框架里,它的优先级自然被拉低,资源更可能倾斜向“六代机优化”。有观点甚至猜测,工厂生产线此刻更忙的,是歼-36的部件。
六代话语与一架机的雄心
美军评估称,歼-36把“全向宽频隐身、红外隐身、电磁权控制”整合为新一代的设计标准。这组提法有其语义上的雄心:不是单向正面隐身,而是在各频段、各角度都尽量收敛;不是只管雷达截面积,还兼顾红外特征;更不是单纯“电子对抗”,而是要在电磁频谱内争夺主导权,所谓“制电磁权”。若再叠加它被多方推测具备的“超音速巡航2.5马赫以上”,再配合类似鹰击-21的远程反舰/对陆攻击能力,“拒止美航母于4000公里外”的构想不再只是口号,而是战略计算的变量之一。
这种定位也解释了为何“它像战斗机又像轰炸机”。双座让它可以在长航程任务中分担载荷与指挥,三发与大机体则换来更大的电力、冷却与载荷冗余,给电子战、远距感知与大型弹药留出空间。坊间讨论甚至提及“可能携带小型核弹头”的选项——这当然仍属可能性层面的猜测,但足见外界对它任务包的想象之广。按照“穿透型制空”的思路,它甚至会在某些时段承担类似预警与电子战的节点功能,以“信息中心”的方式带动群体作战。这种把传统战斗机、轰炸机、预警机、电子战机的边界揉碎的路数,恰是六代机概念被不断强调的原因。
人要不要在机上
无人与有人,是另一条争论潮。网络消息称,中国正在测试大型无人隐身轰炸机,外形是“翘曲风筝”般的飞翼,尺寸据说比B-21与轰-6还大,最大起飞重量在100吨级。这类平台最大的意义是“可承受损失”,适合险度高、消耗大的穿透任务。再往下无人机谱系里,GJ-X、WZ-X等也以飞翼姿态在测试中亮相,显示“隐身轰炸需求部分转无人平台”的倾向。若轰-20仍在为适应新作战样式而进行重新设计,无人版或许会先顶上战术舞台。
一架机的“形”与“名”之外
在英媒的参数表里,J-36被描述为“长度约75英尺,重量约99,200至119,000磅”,比F-22更大更重;座舱布局“更偏向轰炸任务”也被反复提起。也有分析质疑:它究竟是真正的六代机,还是一型五代的歼击轰炸机?这种分歧并不妨碍一个事实——试飞的频次就是成熟度的直观证明。从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夏,它在天空中出现得越来越频繁,说明工程技术问题正被一项一项收束。
把视线拉回西太平
与其花力气证明它是否“取代轰炸机”,不如看它在“西太压力”这一现实题面下怎么用。中国空军的主要任务区不跨大洋,歼-36的打击范围恰好覆盖行动半径最敏感的区域。过去常规战斗机在航程和载弹上的短板,需要轰炸机“补课”;现在歼-36把课本收回去自己做,一来减少出动规模,二来提高突防概率,更借助隐身与速度在战例链条里插入新的变量。与它并行的,是沈飞歼-50在“制空”那条路上的加速;两者今年以来的试飞热闹,一冷一热相衬,展示的是一种“多柱支撑”的空军结构。
舆论里也有更锋利的声音。有人直言“轰-20过时了”,拿B-2的“亚音速慢悠悠”与歼-36的“2.5马赫以上超巡”做比附,形容后者“如猎鹰般扑击”。这种表达情绪浓烈,却忽略了战略轰炸机的任务并非“冲刺”,而是“背负”——背负更多弹药、更多飞行小时与更远的滞空任务。它不会被一型战术平台“废掉”,只是被重新分配权重。假如轰-20现身,它将强化战略威慑与持续打击的能力;在轰-20未公开之前,歼-36的到位则使“急需”的问题变得不那么急。
制度的注脚与技术的小科普
若要解释“为什么会是这样”,不妨加几句制度与技术的注脚。空军在选择下一代平台时,考虑的不只是单机性能,还有“补给-维护-训练-协同”的全链路成本;隐身不是“黑色涂层”那么简单,内置弹舱可以减少外挂带来的雷达反射,但对结构与释放安全提出高要求;作战半径与“打击距离”不是一回事,前者是“往返的安全距离”,后者可以在平台射程基础上叠加导弹射程;电磁弹射之于航母,是把舰载机出动效率拉到新的平台——“福建舰”在这方面的进展,意味着海空联动的速度更快、峰值更高。把这些放回歼-36的参数里,就能理解为何“5000公里打击覆盖”与“内部挂载超大型导弹”这两句,会让西太的算术题重新写一遍。
“兵者,国之大事。”古人的话用在当下,仍不过时。外界对歼-36的评估里,有一句颇值得玩味——“歼-36定义了全球六代机标准”。这话未免夸张,却道出一个真实的趋势:六代机模糊了战斗机与轰炸机的边界,平台向“任务体系节点”演化。配合类似鹰击-21的武器,它有能力在4000公里外塑造对手的行动空间;在电磁谱与红外谱上,它追求的是“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回望来路,前路反而更清晰:跨洲际核打击交给洲际弹道导弹,远程战术打击由东风系列与海基力量分担;5000公里内的空中常规打击,可由歼-36与轰-6K形成“隐身穿透+大当量投送”的组合;海上方向,航母与舰载机接力深入。隐身轰炸机的价值被重估,但并未被抹掉。更可能出现的局面是:轰-20有限列装、厚重缓进;歼-36家族化成型,多批次扩展;无人隐身平台择机亮相,补上高险任务的缺口。未来十年,这套组合拳若能按图推进,中国航空从“追赶”走到“带节奏”,歼-36无疑会是其中的关键角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