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篮颁奖成“冷场闹剧”?教练被嘘背后,谁能为中国篮球的进退埋单?
谁能想到,领奖台上会有这种场景?
姑娘们一个个闪亮登场,掌声像山呼海啸,轮到主教练宫指导时——场面突然冷了,连空气都凝固。
不仅没掌声,还冒出几声嘘声。
说出去谁信?
亚洲杯能打到这,第三名都成了“鸡肋”。
有人说这比球场输球还扎心。
为啥能变成这样?
是教练的锅,还是这套篮球体系太老?
国内的体育新闻天天重复这几句,可这次,真没法当笑话看了。
时间拨回到2024年6月,亚洲杯最后阶段。
那时候,所有人都盯着女篮。
6月13日晚上,中国女篮跟日本打半决赛。
赛前谁没信心?
场下的评论,说中国队体能、身高、经验,样样不输。
可一到场上,才发现人家日本队是“电动车”,中国队是“自行车”。
日本的攻守切换,快得让人眼花;中国队一进攻就像踩了刹车,传球、跑位都慢半拍。
日本队像在跳快节奏的舞蹈,姑娘们倒像是在练广播操。
越到最后,越脱节。
比分拉开,脸色难看。
网上的评论区也炸了。
有的说,教练战术死板;也有说,球员没状态。
可谁都知道,临场调整慢,战术老旧,责任最大还得看教练。
第二天,气氛还没缓过来呢,女篮又打韩国。
比分赢得很大,可谁都高兴不起来。
现场都能看出来,姑娘们领奖时眼睛都红了,有的抹眼泪。
媒体拍出来,好几个老队员一脸郁闷。
想想她们拼了大半年,目标就是冠军,最后连决赛都看不到,心里能不难受吗?
接着就是那个让人无语的场面。
领奖时,球迷把掌声给了球员,教练却尴尬得站那,空气都冷了。
要不是亲眼看见,谁能信?
这不是把问题赤裸裸摆到台面上了吗?
网上各种声音都有。
有人说宫指导太保守,换人慢,临场犹豫。
有人还找出比赛录像,说暂停后中国队没什么新布置,日本队一变阵,咱就跟不上了。
更有球迷直接喊:“还能不能换教练?”可也有反对的,说批评教练太简单了。
球队运作,哪里是一人说了算?
选谁上场、怎么轮换,背后的事儿多着呢。
有网友吐槽得特别形象:“中国女篮打日本,那是人家在玩我们。人家进攻像机关枪,咱这是双管猎枪还卡壳。”有老球迷感慨,宫指导这些年带队,总是被念叨用人不大胆,关键场次只敢用老队员。
就像饭店老板只信老厨师,怕新手炒糊锅。
可是这年头,不冒风险怎么赶上别人?
但问题也不全在主教练。
教练组背后,青训断层、人才流失,谁敢说没责任?
日本队小将一个个上来就能接班,咱的新队员一上场就压力山大,平时比赛机会少,关键时刻就容易掉链子。
这种“用熟不用生”的老习惯,真改不了?
有专家出来分析,说日本女篮的青训系统,训练系统化,选人标准也科学,球员成长更快。
中国女篮虽然有天赋,可一到国家队就得“现学现卖”。
有意思的是,今年日本队平均年龄比中国队小,可场上打得比谁都老道。
大家看了都说,差距不是一点点。
也不是没人理解教练的苦。
体制内的事,哪个不是里外难做人?
上面要成绩,教练要安全,球员想机会。
三方拉扯,到最后谁都不满意。
宫指导过去带队成绩还不错,可是一到关键场次,打法就没新鲜感,球员也没新面孔。
到底是他不想变?
还是没人敢让他变?
谁说得清。
球员们其实最委屈。
这次亚洲杯,罗欣棫这样的年轻球员,采访时一脸沮丧,说自己没发挥好。
老队员心里苦,外人未必懂。
训练流汗、熬夜加班,最后却因为教练被嘘,自己还成了背景板。
网上还真有极端的说,要不全体退役算了,反正背锅的总是教练。
另一头,网友争得也热闹。
有人觉得换教练是对的,反正宫指导也带不出新花样。
也有人说这不是一个人能扛的。
评论区里,“中国篮球要变革”成了高频词。
可说了这么多年,又有谁真动手改过?
每次失利后喊的最响,日子一久,又当做啥事没发生。
还有个问题挺扎心。
女篮姑娘们这么拼,到头来是为谁拼?
为国家、为荣誉、为个人,还是为一套早该换代的体系?
球迷对女篮一向宽容,可这次没忍住,把火全撒教练头上。
是不是太苛刻了?
有时候,教练真的就是替罪羊。
场外,记者采访了圈内专家。
有的说,教练有错,但最大问题是人才培养。
球员不是流水线产品,得给她们时间。
还有的说,国内青训体系慢,重结果轻过程,出不了日本那样的团队。
微博网友甚至拿游戏打趣,说现在中国女篮就像打副本,装备不行,队长还只会用老套路,注定打不过人家。
领奖台那冷场,很多人说像照妖镜,把中国女篮的问题全照出来了。
球迷们一边骂教练,一边又替球员不值。
更多的是无力感——谁都知道问题在哪,就是没人真敢开刀。
有人气得说:“不如让日本教练带带咱们。”也有人反问:“换了十个教练,体系不变,能有啥用?”
讲真,国内体坛早就有种无奈。
球队成绩好,全是体系赢的;输球了,只能教练背锅。
要是能真刀实枪搞青训,给年轻人更多机会,或许女篮能跑得更远。
可惜,说归说,做起来难。
领导怕输球,球迷怕看不到成绩,教练怕丢饭碗,球员怕被冷落。
谁都想安全过关,谁都不敢真正冒险。
最后这次亚洲杯,姑娘们带着遗憾离场,教练背着骂名走下领奖台。
球迷还在争论教练该不该被骂,管理层是不是应该换思路。
可问题还是老问题,什么时候能有新答案?
真的得问一句,换来换去,教练就成了“消音器”?
等到哪天连三名都混不到,是不是才会有人彻底醒过来?
球迷、球员、教练,哪个不希望女篮好?
可总有人非得等到摔得头破血流,才肯改一次。
是不是非要把冷场变成常态,才知道这场戏早就该换剧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