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2年秋天,14个穿着整齐的日军士兵,把身负伤的八路军联络员司凤梧逼到了绝路。在他们狰狞的笑声中,日军以为自己稳赢了,想着把这个让他们恨得咬牙切齿的对手活捉回去,好在城头上发泄一下心头的愤怒。
接下去的事儿,完全颠覆了敌人的想法,司凤梧身负重伤,却奋起反击,居然把那14个日军全都击倒了。
中华儿女的血气和勇敢,从来不是靠枪炮和狠毒就能压服的。
意外失踪的日军小队
1938年抗日战争正打得不可开交,八路军在辉县北窑村,也就是司凤梧的老家,筹建起了一支武工队。那会儿,司凤梧还在大山里种地打猎糊口。没多久,有个八路军干部专门来找他,说,“你看,好男儿哪能一直躲在山里头种田打猎啊?出来保卫咱们的家园,这才有血性,才算是真正的男人!”
这番热血的话语一下子激发了司凤梧骨子里的血性,在父母的鼓励支持下,他果断走进了武工队的大门。
这位来自大山深处、身板儿结实的河南壮汉,很快就被武工队长郭兴看在眼里。司凤梧的爹原本就是村里有口皆碑的武术好手,自小泡在拳脚功夫里练出来的底子,在部队训练时立马显出不一样的本事。郭兴特别上心,手把手地带着他,不光要求刀法搏击样样在行,还专门安排他摸枪练射击,那会儿枪可金贵呢。
郭兴有次现场考验他,远远一指,点着百米那头的电话线让开枪。这电话线隔这么远,细得跟根头发似的,想打中简直难上天。司凤梧动都没带犹豫,端起枪定定神,稳稳地一扣扳机,啪的一声,电话线应声而落!这手法绝了,郭兴直接乐得喊出声,当即拍板奖给他25发子弹。
在1938年八路军武器弹药紧缺到让人发愁的年代,这样的奖励简直可以算得上奢华。那25发子弹,不光是补充物资,更代表了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和鼓励,重得都让人心里暖洋洋的。
这一枪打出去,山里猎人身份就成了过去式,说他是令小鬼子胆寒的神枪手,一点都不夸张。有点意思吧,这也算开了个好头,往后在太行山里,这位可没少给敌人上眼药,自己的一段抗战传奇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时间回到1942年深秋时节,司凤梧身为武工队的重要联络员,在任务途中再次遇到日军。这次情况相当危急,那是一支早就盯上他、专门来对付他的小队,目标就是要把他抓获报仇。
司凤梧几次试图突围,但面对人多势众、装备精良的日军,几乎没有机会脱身。在激烈的追逐和交火中,他身上多处受伤,耗费的体力也越来越少。终究身形不稳,一跄跌倒,被14名凶狠的日本兵彻底围在了山坳里。日军狞笑着向他靠拢,心里满是得意,他们觉得胜券在握,脑袋里只想着怎么把这个悬赏目标活着拖回去,完成他们那“钉在城头示众泄愤”的狂妄计划。
在那看似死定了的绝路上,司凤梧突然点燃了最后的战斗意志。他那父亲传授的武艺,郭兴教好的战斗本领,此刻成了他逆转乾坤的最后依靠。
当一名日军士兵从后面冲上来,死死抱住他的腰时,司凤梧没有硬拼力量,他猛然低头,用尽全部力气向后猛烈一仰,硬邦邦的头部像一块重锤狠狠砸在身后那名日军的脸上。对方瞬间被打懵,剧烈的疼痛让他锁死的双臂也忍不住松开。司凤梧毫不犹豫,一步闪身,近距离用刀一刺,结束了这个敌人性命。
紧跟着又有个日军冲上来。司凤梧身子一转,侧身避开,那动作说溜多溜,顺带一脚稳稳踹在敌人肚子,把他给踢了出去。
其他日军士兵不停涌上来,包围圈一点点缩小。不过受伤的司凤梧像只被彻底激怒的雄狮,在包围圈里灵活转身,步伐轻巧得像没伤到似的。他把父亲传授的武技和战场上磨炼的搏杀绝技发挥得淋漓尽致。每次巧妙闪避和刁钻的反击,都让敌人措手不及。
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扎实的武技底蕴,以及经受严格训练的精准枪法,司凤梧在身中多处枪伤的情况下,硬是从那些全副武装、共有14人的日军包围圈中冲了出来。到头来,他自己成功突围,而那14个志在必得的日本兵,最终都永远躺在了太行山中。
日军为何如此惧怕司凤梧?
日军追司凤梧那叫一个咬牙切齿,悬赏金额摆得明明白白,扬言非要“活捉司凤梧挂在城头泄心头之恨”。看着气势汹汹,实际上心里的那点恐惧和屡屡蹦出来的挫败感,早就掩盖不住了。
在小鬼子眼里,司凤梧简直就是打游击的活模板,总是让他们吃尽苦头,单凭他一个就够让日军头疼得不行。那次去炸机场,他和伙计们摸黑溜进鬼子机场,趁夜安上炸药,一下子把两架飞机给炸没了。撤的时候,还是被日军撞上,双方当场就干上了。
战友的腿被子弹击伤,行动变得困难,大家都以为他会选择放弃,可司凤梧却展现出非凡的力量和忠诚,把受伤的伙伴扛在肩上,顶着密集的火力,把他安全带回了去。
就在两个身负重伤的八路军正副团长被日军小队紧追不舍、危在旦夕的时候,司凤梧又一次挺身而出应战。他巧妙地把那两位受伤的团长藏在村里,自己则冒着巨大的危险,努力引开追兵,让大家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司凤梧那种厉害的个人战斗本事,再配上他那股胆大包天的劲头和特别讲兄弟情义的性格,在太行山的游击战里,简直就是让鬼子一听名字腿肚子打战的存在。他身上折射的正是成千上万跟他一样,从老百姓堆里走出来的中国好男儿,他们熟门熟路地穿梭自家山川,一旦有外敌,潜藏心底护国的那团火说点就着。
日军那种咬牙切齿的“活捉”悬赏令,偏偏就暴露了他们内心的极度害怕。他们怕的不只是个武艺了得的司凤梧,更怕的是这种在面对侵略时,被全民点燃、在家乡的山山水水中无处不在的抵抗力量。八路军这位厉害的战士,用拳头和子弹把侵略者的美梦一扫而空,让他们寝食难安,也把他们吓得魂飞魄散。
蚂蚁山那片天然形成的“坑洼”,硬生生变成了侵略者的生死地,成百上千的日军就这么倒在了那儿,一个个有去无回。
1942年太行山上的那场战役,震撼人心,表面看起来像是司凤梧凭借着高超的兵技和精准的射击完成的战场奇迹。不过要细细琢磨,那个“奇迹”其实是扎实力量的积累——从小就跟着父亲习武打起的基础、参军后抓住机会苦练枪法的坚韧信念,经历过的无数次危险任务所积累的生死经验,再加上太行儿女那股誓死不做亡国奴的炽热热血。
司凤梧和他那帮并肩奋战的抗战英雄,用实际行动给侵略者狠狠上了一课:咱们中华民族一到关键时刻爆发出来的骨气和劲头,比他们想的要厉害得多,绝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