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产品展示 >

平价品牌被商场驱逐?断水断电背后的利益算盘

发布日期:2025-08-12 16:24:17|点击次数:78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进个商场买件便宜衣服都成了奢望?

前两天陪朋友逛商场,转了一圈下来,我们俩都傻眼了。以前那些几十块钱就能买到的T恤店,全都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全是那些标价四位数的牌子,看一眼都觉得心疼。

这变化可不是偶然的,背后有着你想象不到的操作。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杭州宝龙广场的商户群里,前段时间流传着一份让人直冒冷汗的“搬家通知”。几家开了好多年的快时尚品牌,突然被告知要限期搬走,理由听起来挺官方——“业态调整”。

不过真正让人寒心的是后面的操作。管理方直接来了个狠的:断水断电。

你想想看,店里没水没电,顾客进不来,货物放不住,这买卖还怎么做?商户们就算心里一万个不愿意,也只能乖乖收拾东西走人。

这种事儿在行业里早就不是新鲜事了。那些我们熟悉的美特斯邦威、森马这些牌子,要么被挤到顶楼的犄角旮旯,要么干脆消失得无影无踪。

现在走进商场,你会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一楼几乎成了奢侈品的天下,那些动辄几千上万的包包、衣服占据着最好的位置。二楼往上,清一色的高端服饰和家居品牌。想买点平价的东西?不好意思,您得往负一楼走,那里有奶茶店、快餐店和超市。

这种布局搞得特别分明,就像把人给分了三六九等。有人调侃说:“楼上饱眼福,楼下饱口福”,话糙理不糙。

数据更是让人无语:某连锁商场负一楼的人流量是二楼的5倍,可租金收入却只有人家的三分之一。这账算下来,谁赚钱谁亏本,一目了然。

商场为啥这么“势利眼”?说白了,还是钱的问题。

我打听了一下租金行情,差点把我给整懵了。一家200平米的火锅店,月租金大概8万块。听起来不少吧?可你知道隔壁同样大小的奢侈品店交多少吗?25万!整整三倍多!而且人家除了交租金,还得按销售额给商场分成3%-5%。

你可能会问,奢侈品凭啥敢出这么高的价?答案让人咂舌:毛利率90%以上。

举个例子,一件卖1.5万的外套,成本可能就1500块。即便交了高额租金和分成,人家还是赚得盆满钵满。

最典型的就是北京SKP,这家商场只用10%的面积卖奢侈品,去年销售额竟然达到220亿,比有些社区商场全年的营收还要高出5倍多。

反过来看那些平价品牌,就惨多了。快时尚的毛利率普遍在30%-40%,本来就不算高,再摊上这么贵的租金,基本上就是亏本买卖。商场一涨租,人家只能卷铺盖走人。

那些主要靠餐饮撑场面的社区商场更是没法比。即便全年满租,净利润可能还比不上人家一个奢侈品专柜。

说到底,商场现在玩的是一套全新的游戏规则:把消费者分层。

我看过某商场的内部运营报告,人家明确写着:目标客群锁定“月消费能力5万元以上”的人群。那占了客流大头的普通消费者呢?被定义为“品牌曝光受众”。

翻译成人话就是:用普通人的人气给商场撑场面,吸引有钱人来消费。咱们这些普通人,成了给人家当“氛围组”的。

这种定位让商场的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前的商场是社区的社交中心,大家没事就爱去逛逛。现在呢?变成了奢侈品展销厅加餐饮城。

数据很说明问题:2023年全国商场的餐饮娱乐占比从2018年的35%飙升到52%,可零售业态里平价品牌的占比却从40%掉到了18%。

现在越来越多人去商场,就是为了吃饭看电影,购物?想都别想。

消费者的感受最直观。有个调研显示,72%的人表示近半年在商场除了吃喝玩乐,啥也没买过。83%的人觉得商场的东西价格越来越离谱,跟日常生活完全脱节。

这种疏离感正在改变大家的消费习惯。电商平台的平价商品和社区商业街,开始承接被商场抛弃的普通人消费需求。

网上有个段子特别形象:“上周陪朋友逛商场,她买个包的钱够我在负一楼吃半年。”这话听着好笑,可细想想,还真有点心酸。

不过话说回来,商场这么做也有风险。

过度依赖奢侈品消费,抗风险能力就下降了。一旦高端消费市场出现波动,商场的营收立马就得受影响。

更关键的是,失去了大众消费基础,商场的“人气溢价”也会慢慢消失。你想想,哪个奢侈品牌愿意开在空荡荡的商场里?没有人气的地方,再高端也没用。

现在当我们再次走进商场,或许会怀念那些消失的平价品牌。它们带走的不仅是实惠的商品,还有普通人逛街时的那份从容和自在。

说了这么多,我挺好奇大家的看法。你觉得商场这种“向上兼容”的做法对不对?普通消费者被边缘化,这种现象正常吗?还是说这就是市场规律,咱们得适应?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说说你最近逛商场的感受。是不是也有类似的体验?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