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东汉的衰败,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黄巾军造反和董卓进京这两件事。它们让东汉朝廷的力量一下子就垮了,各地英雄豪杰纷纷起来争斗,结果东汉就这么灭亡了。
这个说法,既有点道理又不全对。
要是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这个观点没错。不过要是从东汉整个历史来看,黄巾起义和董卓进京,其实都是事情的结局,不是经过!
这两件事情,可以说是让东汉走向灭亡的开始。但要说真正把这事儿闹大的,其实经历了好长一段时间。
因此,要是咱们从东汉整个历史的大局来看,东汉慢慢衰败的过程,可以分成六个时期。这六个时期呢,最早得从汉桓帝做皇帝那会儿算起。
第一个时期,就是打破原有的政治格局。
东汉中期那会儿,东汉一直有着个挺特别的权力平衡。朝廷里头,外戚、宦官还有士族,这三股势力相互牵制。到了地方上,那些世家大族虽然在自己的地盘上说了算,但彼此之间也保持着一种精细的平衡。
就是靠着这两种平衡,东汉的皇权才得以稳住。所以在东汉的中后期,虽然好几次出现了小皇帝,甚至是婴儿当皇帝,外戚势力一家独霸的情况。但好在有了这种平衡,等小皇帝长大了,他们总能抢回皇权,让皇帝重新成为中心。
在东汉时期,汉和帝、汉顺帝还有汉桓帝,他们刚当上皇帝的时候,都是走的这条路子。
不过到了汉桓帝那会儿,有两件事情冒出来,把这个权力的天平给打乱了。
一件事是凉州军事集团开始崭露头角。另一件事则是党锢之灾。
来聊聊凉州军事集团是怎么强盛起来的。到了汉桓帝统治快结束的时候,他为了永久平息老是捣乱的西羌,就打算大力攻打他们。不过呢,在东汉早些年和中间那段时间,带兵打仗的,通常都是那几个大家族的人,像马家、耿家、窦家、郭家等等。
不过到了汉桓帝那会儿,他觉得这些大家族势力太大了,就想换个法子。所以,他就不太乐意再用这些家族的人了。结果呢,汉桓帝最后选了些将领,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凉州三明。
说实话,汉桓帝派出的这些将领,战斗力真的很强。并且,因为他们之前没有享受到什么好处,所以在打西羌时特别卖力!最终真的把西羌给打败了!
不过呢,这事儿也让凉州那边的武将们,一下子就火了起来!虽说一开始,他们并不像是个真正的团队,就连凉州三明里的段颎和张焕,说不定还是对着干的。但话说回来,这些凉州武将的冒头,确实让东汉的军事力量不再平衡了。
以前啊,东汉都是从全国各地招兵,那些地方的大家族、有权有势的人,每个都对军队能说上话。不过呢,自从凉州派的武将冒了头,他们在军队这方面,很快就盖过了其他那些老牌的大家族。为啥呢?因为他们守在边境,手里头掌握着更多的亲信部队。
后来,那些凉州派的武将,为了给自己争取更高的政治地位,就开始拉帮结派。他们这样联合起来后,最终选出的领头人,就是后来搅动天下大乱的董卓。
反正,汉桓帝去打西羌,虽说暂时让羌族不再捣乱,可没想到这样一来,东汉原来的军事力量平衡就被打破了,结果凉州的军事势力很快就强大了起来。
接下来就发生了党锢事件。
汉桓帝快下台的那会儿,陈蕃带着一帮士族,突然间对当时的朝廷管理很不爽!他们说,朝廷大事得由他们来做主。
接下来,这些士族为了达成他们的愿望,真的动手干了起来。他们插手朝廷事务,让汉桓帝在晚年废掉了第二任皇后邓猛女,然后又选了窦妙做第三任皇后,并且让窦家成了新的外戚家族。
士族集团为了对付宦官,头一回和外戚联手,打算一起动手。可没想到的是,他们刚开始给宦官们施加压力,汉桓帝就发现了不对劲,接着就抓了好几百个大臣,说他们暗中勾结、搞小圈子!
但最后,汉桓帝命不长,抓了他们没多久,还不到一年,就不得不把他们给放了。接着,汉桓帝自己也因病去世了。
汉桓帝去世后,士族和窦家这个皇亲国戚又联手了,一起把汉灵帝推上了皇位。紧接着,他们就忙活着要收拾那些带头的宦官,打算一次性把宦官势力给除掉。
可是,在整治宦官集团的过程中,士族和外戚之间出现了分歧。陈蕃带领的一拨人坚持要把宦官一网打尽。而窦妙太后带领的另一拨人,则只想清除那些有威胁的宦官,同时换上一些自己信得过的宦官。
就这样一来二去的争斗中,消息最终还是走漏了。紧接着,宦官集团一听到风声,立马就开始反击。他们假借汉灵帝的命令,火速调兵遣将,把窦家这个皇亲国戚集团,还有以陈蕃为主的一些高官贵族,全都给铲除了。
因为这个缘故,汉灵帝登上皇位后,非常依靠宦官们。要是没了宦官的支持,那些士族大佬很可能就把他给架空了。可能也是因为这个,汉灵帝后来才会讲出“宦官就像我的爹妈”这样的话。
结果呢,党锢之祸这么一闹,汉朝上面那三方互相牵制的局面就没了。到了后来汉灵帝、汉少帝还有汉献帝那会儿,这种平衡就再也没能找回来了。
反正,西羌的侵袭搅乱了地方的军事秩序,党锢之祸又让高层的权力格局失衡。这两个平衡一失,东汉就飞快地走向了衰败的境地。
接下来,就到了第二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就是说士族开始掌控军权。
汉灵帝坐上皇位后,对汉桓帝那时候留下的一堆麻烦,也挺伤脑筋的。再说,看到被打乱的局面,他心里也琢磨着要把它给重新摆正。
因此,为了重新找到平衡,汉灵帝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他更加倚重宦官,减少了外戚的权力,还引发了第二次党锢事件。
说白了,在这个过程中,汉灵帝想找回失去的平衡,但他不想再回到以前那种‘外戚、宦官、士族’三方互相制衡的老样子。他打算搞个新平衡,就是让皇帝带着宦官,然后宦官去管住外戚和士族。
为了达到这种平衡,汉灵帝一当上皇帝,就先提拔了十常侍这些他信得过的宦官。而且,后来他找了个巫蛊的借口,废掉了第一任皇后宋氏,然后又选了来自‘屠夫家庭’的何氏来当新皇后。
汉灵帝觉得,何家本来就没啥背景,家族势力微乎其微。像这样的何家,哪怕是做了皇亲国戚,也很难变成有权有势的大外戚。
汉灵帝对那些士族也没手下留情。在第二次党锢之祸时,他大量抓捕和囚禁士族大臣,让士族们个个心里都七上八下的。
碰到这种情况,那些士族当然也不愿意吃亏。所以后来,不少士族的大佬们,都纷纷去找地方上的将领,开始支持并插手地方的军队事务。
这明显是个挺吓人的预兆。
以前啊,东汉的士族或者说文官们,手上一点军权都没有,只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因此,在过去的时间里,这些士族官员们,就只能靠着他们的管理权来进行政治上的较量,没法把争斗搞得更大了!
可是后来,士族们试着插手军权,情况就变得越来越不可收拾了。
然后,等汉灵帝统治快结束那会儿,东汉的衰败就迈进了第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说的就是黄巾军起来反抗的那段事儿。
公元184年,张角带领的太平道突然站起来反抗,挑起了起义的大旗。从那以后,历史就迈进了我们熟知的“三国故事的开头”。
不过,跟大家平时想的不太一样,真正的黄巾起义在历史上其实只闹腾了不到八个月,就被很快平息了。184年二月,张角在冀州那边发动了起义。没想到,到了八月,张角就生病去世了。张角一走,没过俩月,黄巾军的主力就被完全打败了。
要是按时间算,黄巾起义并没有像后来的黄巢起义那样闹了七年,也不像太平天国起义持续了十四年那么久。黄巢起义折腾了七年,太平天国更是长达十四年。所以说,黄巾起义其实没有对东汉的整体实力造成太大的伤害。
不过,虽然这次起义只持续了短短八个月,但它带来的影响却大得足以撼动东汉的根基。结果呢,就是东汉的地方大家族开始慢慢掌握了军权。
为了赶紧平定黄巾起义,汉灵帝没办法,只好下令让各地的官府和有钱有势的家族自己招兵买马,去对抗黄巾军。黄巾军被打败后,虽然起义结束了,但这些由当地大户人家掌控的军队,却还留着呢!
再说,军队这玩意儿,建起来简单,想解散可就难了。就从那时候起,东汉各地的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几乎都搞起了自己的私人军队。这为以后的大乱子,悄悄埋下了根儿。
另外,当各地的势力头目开始冒头后,东汉又碰上了两件大事。这两件事,肯定让东汉的军事力量越来越管不住了。
有件事情挺重要的,那就是组建了西园军。
汉灵帝也曾尝试解决地方大族势力过大的问题。他心里明白,要想削弱这些大族的军力,首先得有一支只听命于自己,不受其他人干涉的军队!
后来,汉灵帝就在京城边上的西园,招了些壮丁组建了“西园军”。这支军队呢,是由汉灵帝特别信任的太监蹇硕来管的。而蹇朔手下又有几个年轻的校尉,他们一起负责指挥这支队伍。
在那几个年轻的校尉里头,有两个人的名字后来变得特别响亮。一个是袁绍,另一个就是曹操。
还有一件事,就是凉州那边造反了!
虽然以前凉州三明把西羌打得元气大伤,暂时让西羌不再来骚扰。但那时候,搬进中原的羌族人,还有凉州那边新冒出来的军事势力,都像个大隐患一样让人头疼。所以,黄巾起义一爆发,没过多久,凉州的好多军阀也跟着在当地起兵闹事了。
说起那些起兵的军阀,大家耳熟能详的可能要数韩遂了。在《三国演义》这本书里,他的名字被提了好多次。不过,说真的,在东汉末年真正的历史上,韩遂的影响力可大了去了!
跟那些很快就被打垮的黄巾军比起来,凉州的这些军阀造反,明显更难摆平。汉灵帝赶紧派兵去镇压,可结果大家都知道咋样了。直到后来整个国家乱成一锅粥,凉州的问题还是没人能解决掉。
反正,到了第三个阶段,由于黄巾起义和凉州之乱,东汉朝廷慢慢管不住地方了。好多地方的大家族和有权有势的人,都开始用自己的力量拉起队伍,建起自己的武装,一步步往自立门户的方向走了。
不过,到现在这地步,事情也还没到不可救药的时候。毕竟,汉朝中央手里还攥着最厉害的军队,也管着国家的大权。要是汉灵帝能像刘秀那样英明,再花个十年,亲自带兵去平叛,说不定东汉还能再挺一阵子。
不过说来也巧,就在公元189年,凉州那边乱子刚闹大不久,汉灵帝竟然去世了!
汉灵帝突然间走了,这下子局面彻底乱套了。因此,东汉的衰败也就迈进了第四个阶段。
第四个阶段,说的是董卓进了京城这事儿!
下面的故事,因为《三国演义》的关系,想必大家都挺熟悉的。汉灵帝一走,他的何皇后就变成了何太后,开始掌权管事了。而何皇后的儿子刘辩,也坐上了皇位,这就是人们说的汉少帝。
接着,士族中的袁绍打算拉上何皇后的兄长何进,一起用武力消灭宦官。不过,这个计划没有得到何太后的同意。
很多人在看《三国演义》时,对这段情节挺纳闷,为啥何皇后不帮亲哥,反倒信那些太监呢。单看《三国》,这逻辑确实挺让人费解。不过,要是咱了解过东汉那段历史,这些问题不就一下子明白了吗?
首先,何太后现在是太后了,她最想的就是让一切安稳下来。要想稳住局面,就得留住宦官。要不然,要是何进和袁绍把宦官都杀了,那他们俩就会大权独揽。到时候,就连她这个太后,也都只是个摆设罢了。
在两边争斗的时候,因为以前的西园军大多被宦官掌握着。何进和袁绍在京城里能用的兵不多。所以,他们就想办法从外地调兵来京城帮忙。在这些被调到京城的军队里,董卓是领头的。
后来,两边的人你来我往,这事就被宦官们给知道了。接着,宦官们抢先动手,趁着何进进宫的时候,在宫里把他给杀了。可何进一死,袁绍很快就得到了消息,他立马带着自己的人,冲进宫里把那些宦官都给解决了。
结果那一晚,洛阳城里头,乱得跟什么似的,到处都乱糟糟的。
在这个混乱的局面里,有些宦官带着汉少帝逃到了京城边上的邙山。恰巧就在这时,董卓出现了。
接着,董卓领着大军,硬把汉少帝带到了京城。他一进城,立马就掌控了京城的守卫,摇身一变成了最有权势的大臣。
在董卓掌权前,东汉京城那里,宦官、士族还有皇亲国戚,都轮流管过事儿。可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地方的武将能直接打到京城来。就连当年凉州三明里最厉害的段颎,后来进了京,也得跟宦官们合伙,才能勉强站稳脚跟。
可是,董卓一进京,就把这些都给搅乱了。
从这一时候起,整个东汉,完全乱了套。
然后,历史就迈进了第五个时期,这个时期我们称之为董卓之乱。
董卓进了京城后,后面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挺清楚。不过有件特别重要的事儿,《三国演义》里头可没讲明白。
这个问题,就是说董卓到底是怎么把京城给掌握在手里的?
董卓刚到京城时,只是个地方上的军阀,手下兵马并不多。但进了京之后,他使出了一连串高明的手段,这才把局势给稳住了。
在这个过程中,董卓先动手干掉了宦官那一帮人,接着又瞅准机会把何家也给灭了。与此同时,他还使劲拉拢士族集团,经他这么一搞,不少士族里的有名人物都被他提拔上来了。
还有啊,最关键的是,董卓刚到京城那会儿,对士族集团特别能忍让和让步。就连袁绍那样拿剑对着他的人,董卓也没跟他计较,反而还给了他一个太守的官当。另外,董卓还借着皇帝的名义发话,让那些在地方上有头有脸的士族领袖来京城,说是要一起‘辅佐汉朝’。
说实话,董卓的这一套拉拢人心的做法,还真挺奏效。尽管那时候大伙儿心里都明白,董卓不可能是真心想帮汉室,很多人甚至直接骂董卓是奸臣。可董卓这么一搞,却让大伙儿产生了一个错觉:大伙儿以为,董卓还打算在现有的政治规矩里,跟他们继续较量呢。
由于这个错误的判断,接下来,好多士族里的头面人物,都决定回京城了。像皇甫嵩、卢植、朱儁、黄琬这些人,在士族里都是很有分量的。可没想到,他们全都回到了洛阳。
这个结果真的非常关键。
凡是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清楚,后来关东那些诸侯一起对抗董卓时,是袁绍当的盟主。很多人看到这里时,心里都会犯嘀咕:为啥联军要选个年轻的袁绍当盟主呢?那些资历更老的名人哪儿去了?要说袁绍是靠‘四世三公’的背景才当的盟主,那袁家的老一辈咋不自己出来挑这个大梁呢?
答案其实就在咱们眼前。
在关东联军发动之前,董卓已经把那些有声望的大族头目大都召回京城了。就像黄琬,他是“扇枕温衾”故事里黄香的曾孙,家底儿一点也不比袁绍差。再说,他以前还和陈蕃一起并肩作战过,这才是真正的大家族领头人呢!
要是黄琬没回京城,那盟主的位置铁定就是他的了,袁绍压根就没戏。
但遗憾的是,那时候董卓的手段太高明,让几乎所有的士族头头都看错了形势。就连袁家的老一辈们也不例外,都搞错了状况,一个个都跑回了京城。
等他们回到京城,就只能被董卓随意摆布了。
后来,董卓见局势已被他牢牢掌控,便开始显露出真面目。没过多久,他就废黜了汉少帝,改立刘协为皇帝,这就是后来的汉献帝。
董卓随意废掉皇帝,说明东汉以前的那些政治规矩全都不管用了。到了这时候,打仗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
然后,接下来就到了第五个部分,讲的是董卓是怎么死的。
董卓废掉皇帝没多久,关东一带的土豪和官员们很快就拉起队伍,一块儿去打董卓。董卓一看形势不妙,干脆带着整个东汉朝廷,从洛阳搬到了长安,想以此稳住局面。
后来,联军那边,因为袁绍管不住大家,加上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小九九,联军很快就散了。紧接着,各地势力都开始自立为王,东汉王朝就这样彻底瓦解了。
长安那边,后来发生了件大事,就是大家熟知的“董卓被杀事件”。
在《三国演义》这本书里,这个故事挺吸引人的,很多人都熟悉。讲的就是王允让貂蝉去接近吕布,最后成功让吕布帮他除掉了董卓。
不过在真实的历史记录里,其实并没有貂蝉这个人物。而且,真实的情况比起《三国演义》里描述的,可要复杂多了。
说白了,这个计划是王允和黄琬这些士族大佬一起想出来的,王允一个人可做不来。董卓一死,长安那边就暂时归王允他们这些士族大臣一起管着了。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王允本来是有机会成为改变一切的关键人物的。虽然那时候东汉已经烂得不成样子,但东汉朝廷手里好歹还攥着一大票军队,并且独霸了整个关中地区。
要是说那时候整个天下已经乱得不成样子,那到了这个时候,东汉朝廷其实才是最厉害的地方霸主。要是王允能把所有力量都用好,他本是有机会一点点把各地都摆平的。
但没想到,在这个紧要关头,王允把事情搞砸了。
董卓被杀后,王允在收拾董卓的残部时犹豫不决。没多久,外面就风传王允打算把董卓手下的士兵统统杀掉。
因此,接下来董卓手下的西凉大军,就直接冲向京城,去找王允决一死战。最后,李傕和郭汜带领的西凉军,轻轻松松就攻进了京城。吕布只带着几个贴身随从,逃出了京城。而王允他们那些士族大臣,全都被杀光了。
到这个时候,东汉朝廷手上的军队已经全部被打垮了。从那以后,东汉都城就再也没办法和各路诸侯抗衡了。
因此,老实说,董卓这人虽是个大坏蛋,但他在的时候,东汉朝廷还算有点力量。可他一死,东汉朝廷就真的一蹶不振了。
董卓被杀之后,东汉的衰败就迈入了第六个也是最后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就是说汉献帝被曹操给控制了。
这个故事情节,想必大家都挺熟悉了。西凉军乱成一锅粥时,谁也没空搭理汉献帝和那些大臣们的安危。可就在这紧急关头,曹操站了出来,领兵把汉献帝给救走了。
不过说实话,曹操心里也没憋着啥好念头,他接走汉献帝,主要就是想利用皇帝的名头来控制其他人。这样一来,汉献帝被曹操带走后,就只能当个没有实权的摆设了。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各路英雄大乱斗,慢慢地,魏国、蜀国、吴国这三个国家就开始建立起来了。
《三国演义》太出名了,这段故事大家几乎都听过。但很少有人发现,在被曹操控制的那段日子里,历史上汉献帝其实有过三次机会可以反过来对付曹操。
这三次机会就是:用衣带诏策划的谋反、伏皇后被杀的那事,还有耿纪发动的叛乱。
公元199年的时候,汉献帝刚好十八岁,他看到曹操那么强势,心里头第一次琢磨着要杀掉曹操,把大权再夺回来。那时候,袁绍已经占了北方的四个州,眼瞅着官渡之战就要爆发了,曹操自己也是压力山大!
就在这时,汉献帝偷偷用衣带诏,吩咐他特别宠爱的董贵人的老爹董承,去联络其他大臣,打算暗中除掉曹操。董承那时可算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既是汉献帝爱妃的老爸,又当着车骑将军,是汉献帝身旁唯一手握兵权的人。
另外,董承是汉献帝祖母的侄儿,因此按亲戚辈分来算,汉献帝得称呼董承为表舅。
不过,衣带诏这事儿最后还是没能成功,以失败收了场。而且,董承他们那一帮人,直接被曹操给除掉了!
要是那时候汉献帝能再忍一忍,不急着出手,等到曹操跟袁绍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他突然从后面给他们来个措手不及,本来是有可能成功的。
下一个契机出现在伏皇后被杀害的时候。
董承被处死后,汉献帝身边能信赖的就只剩下皇后伏氏和伏家的人了。虽说伏家跟汉献帝的血缘没董承那么亲,但他们也是有一定势力的。
伏家是个有名的书香门第,几代人都是教皇帝读书的先生。再说这位伏皇后的老爹,还是汉桓帝的乘龙快婿呢!
因此,虽说伏家那时候手上没兵权,但只要他们乐意,靠着他们家的名声,也能给汉献帝捞到点好处。起码,那时候在汉献帝身边,还是有几个向着汉朝的大臣的。
但到头来,伏家还是怂了。特别是董家被灭门后,伏家更是对曹操怕得要命,根本不敢再跟他作对。就连汉献帝也没能说服自己的岳父站到自己这边。
再说了,就算伏家老实没惹事,也还是没躲过曹操的狠手。后来,曹操在去汉中打仗前,硬是让汉献帝废了伏皇后,还把伏家上下全给杀了。
结果,汉献帝也没能抓住伏家给的那个机会。
而另一次翻身的机会出现在公元218年。那一年,曹操和刘备正打着汉中之战,曹操本人守在长安,黄忠在战场上杀了夏侯渊。就在这时,有个名叫耿纪的家伙,突然带着自己的一帮心腹,在许昌搞起了叛乱,他们的目的是想救出汉献帝。
那时候曹操不在许昌,在长安呢,汉献帝其实是有翻盘机会的。耿纪是大家族耿家的后代,手里有不少可用的人脉和资源。要是汉献帝能好好利用像耿纪这样忠心于汉朝的大臣,说不定就能从绝境中反转过来。
在东汉安稳的那些年里,耿家可是有名的“东汉六大豪门”之一,势力大得跟那些皇帝的外戚大家族不相上下!可逗的是,整个东汉,就数耿家这个顶尖家族里,愣是一个掌权的太后都没出过!
到了这个关头,其他那些皇亲国戚,没有一个敢站出来,为汉献帝做最后的努力。只有耿家和耿纪,才敢豁出去,拼死一试。
可是,由于汉献帝能力不行,再加上他之前对此一无所知。所以最终,耿纪很快就被制服了,而且耿家上下也被彻底清除干净。
到现在,那个心里向着汉室,并且敢为汉献帝豁出一切的家族,也不存在了。
老实说,汉献帝这三次能翻盘的机会,其实都不怎么样。不过,要是他真能瞅准每个时机,把支持他的人都用到位,那他说不定还是能扭转局面的。
但到头来,汉献帝尝试的这三次机会,都没能成功。
最后,到了公元220年,曹操死了。接着曹丕掌权,硬是让汉献帝把皇位让给了他。这样一来,东汉就算是彻底结束了。
这就是东汉从强盛走向没落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