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致远”舰大家都很熟悉,在1894年的黄海大战中,邓世昌指挥已严重受损的“致远”舰全速撞向日舰,真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至于撞的目标是“吉野”号还是“松岛”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致远”舰的光辉事迹就不介绍了,大家都知道,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致远”舰的设计原型——意大利“道里加”号防护巡洋舰。
“道里加”号防护巡洋舰其实是英国建造的,原名叫“萨拉米斯”号,是希腊向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订购的。希腊购买该舰的目的是对付奥斯曼土耳其,历史上奥斯曼土耳其多次入侵希腊,两国可谓积怨已久。不过后来因为希腊海军经费问题,1887年将“萨拉米斯”号转卖给意大利了,意大利接手后改名为“道里加”号。“道里加”号虽然吨位小、不起眼,但有一个世界纪录,即第一艘采用三胀式往复蒸汽机的防护巡洋舰。
“道里加”号防护巡洋舰于1885年2月13日开工,同年12月23日下水,1887年4月28日完工后加入意大利海军。该舰在1908年1月16日除籍,同年卖给乌拉圭,在乌拉圭海军服役6年后退役,最后于1930年解体。
“道里加”号防护巡洋舰主要性能:舰长81.4米,宽11.3米,吃水4.5米,炮盾厚114毫米,指挥塔装甲厚51毫米,穹甲斜面部分厚51毫米、平面部分厚25毫米,标准排水量2050吨,舰员编制211人。动力为2台三胀式往复蒸汽机,5000马力,双轴,航速17.7节。标准载煤200吨,最大载煤480吨。配备6门152毫米/26倍径主炮,单装,部署在舰艏艉和两舷。另有9门57毫米速射炮,4具356毫米鱼雷发射管。
由于建造时间较早(完工于1887年4月28日),此时还没有发明152毫米、120毫米速射炮,因此安装的是老式舰炮——阿姆斯特朗152毫米/26倍径后膛炮,后来在90年代换装为阿姆斯特朗152毫米/40倍径速射炮。换装速射炮后该舰作战能力大增,火力投射密度是之前的数倍。当然,意大利采购该舰主要目的还是发展自己的防护巡洋舰,为了拥有自己的防护巡洋舰设计建造能力,早些时候还购买了“乔万尼·鮑桑”号防护巡洋舰,该舰算是“埃斯梅拉达”型防护巡洋舰的二号舰。
当然,这种小型军舰主要用于战场侦察、并非舰队决战,因此吨位小一些、火力弱一些不是问题,航速快就行(强压通风下,航速可达19.7节)。可惜的是,北洋水师在向英国订购防护巡洋舰时,居然看中了“道里加”号的设计方案,后来便有了“致远”级防护巡洋舰。“致远”级一型两艘,首舰“致远”号,二号舰“靖远”号。“致远”级虽然比“道里加”号大了250吨,但本质上还是小型防护巡洋舰,用来当主力舰用是不合适的。
为了让“致远”级能够对抗日本联合舰队的“浪速”级防护巡洋舰,阿姆斯特朗公司给“致远”级塞了多门大口径舰炮。“致远”级的主要火力由3门克虏伯210毫米/35倍径主炮和2门阿姆斯特朗152毫米/26倍径副炮组成,对于2000多吨的军舰来说,这属于典型的小船扛大炮。吨位小的后果就是射击平台不稳定,测试数据显示,“致远”级侧舷齐射时会造成7到10度倾斜。
实际上“致远”级的实际战力比不了“浪速”级,“浪速”级虽然也属于小船扛大炮,但好歹标准排水量有3650吨,比“致远”级大了1350吨,“浪速”级主要火力为2门克虏伯260毫米/35倍径主炮和6门克虏伯150毫米/35倍径副炮,在1894年的黄海大战中,两艘“浪速”级与“吉野”号、“秋津洲”号组成日本联合舰队一游,先后击沉了北洋水师“致远”号、“经远”号等舰。
北洋水师其实应该买4000吨级的防护巡洋舰,至少应该对标“浪速”级。“致远”级如果把吨位放大到4000吨,射击稳定性会好很多,增加的吨位可以用来加强穹甲防护,152毫米/26倍径副炮也可以增加到6门。当然,理想化的火力配备是前后各一门203毫米/40倍径速射炮,两舷各3门152毫米/40倍径速射炮,这样侧舷可以5门速射炮对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