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潜艇的实力在逐渐减弱,这会不会影响它在台海潜在冲突中的战略地位?答案其实挺明显的:工业瓶颈、预算紧缩以及生产进度慢,正在逐步蚕食美国在潜底战领域的传统优势。而中国又利用这一点,快速推进自己的潜艇建造计划。虽然美国潜艇在技术层面还是占优势,但数量不够多,加上部署上有些迟滞,可能会让美国介入台海冲突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
根据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处2025财年报告显示,海军的下一代攻击潜艇,也就是所谓的SSN(X),采购时间从原本预计的2035财年推到了2040财年,主要是因为预算有限和工业能力还跟不上。这个SSN(X)本身设计得挺厉害,结合了海狼级、弗吉尼亚级和哥伦比亚级的优点,排水量大概在10,100吨左右,隐身、速度和载荷都挺强的。不过推迟采购不仅可能会打乱潜艇产业链的连续,也可能让很多工人失业、供应商面临困境。国会预算办公室还估算,这款潜艇的单价高达87亿美元,比海军原本预估的71亿美元还要贵不少,财政压力也跟着增大了。
美国政府问责局(GAO)2025年2月的报告里提到,弗吉尼亚级潜艇的交付自2019年以来一直没赶上预定的进度,主要原因有劳动力短缺、供应商限制以及对时间安排的估计过于乐观。目前,美国海军共有53艘快速攻击潜艇,差不多有三分之一因为维护延误而无法正常战斗,这直接影响了在危机时刻的增援和威慑力。正如杰里·亨德里克斯在2024年发表的《美国事务》文章中提到的,潜艇在美国一开始进入争议海域时,几乎是唯一能用上的力量,它们的战备状态十分关键。
与此同时,中国在潜艇建造方面也是杠杠的,正快马加鞭地推动着,试图挑战美国在海底的霸主地位。莎拉·基希伯格在2023年中国海事研究院发布的报告里提到,中国通过大量国家投入和模块化造舰技术,明显提高了渤海、武昌这些船厂的造船水平,支持着095型和096型等先进潜艇的研发。中国的常规潜艇队伍,尤其是装有空气独立推进(AIP)系统的元级潜艇,已经在宫古海峡和吕宋海峡这些战略要冲形成了不小的威胁。虽然在核动力、声学隐身技术和高新材料方面还稍微比不上美国,但中国的生产速度和规模正迅速缩短差距。
布莱恩·克拉克在2022年哈德逊研究所的文章里提醒,咱们中国的分层反潜战体系,包括海底传感器、低频主动声呐,还有反潜战导弹,可能会在争议海域内压制美国潜艇的行动。瑞安·马丁森在2025年6月的国际海事安全中心分析中提到,美国建立的三级海底监视系统,让中国潜艇一离港就面临很高的被探测风险,但中国也在积极提升无人水下航行器和反潜能力来应对这个问题。至于美军潜艇的造舰难题,确实挺让人关注的,在跟中美军事科技比拼时,这些工具得发挥出全力才能不掉队。
威廉·托蒂在2023年的《会议记录》里特别提到,攻击潜艇(SSN)在台海危机时,能扮演海底的绝对主导角色。它们可以在浅水区域悄悄行动,用鱼雷击中中国的两栖舰和航空母舰,而且几乎不被发现。刚开始冲突的时候,美国的空中和水面力量可能会受到不少限制,这样的话,潜艇就变成唯一能起决定性作用的海上反击力量。不过,潜艇的数量不足,再加上维修的延误,让这个优势变得摇摇欲坠。托蒂建议要扩大潜艇队伍,加快武器的生产速度,但工业能力有限,这个目标看似遥不可及。
要是跟美国比起来,中国的潜艇战略走的是快枪手路线,舰队扩展得挺快,反潜战体系也在不断完善,特别是在第一岛链附近,可能会占点便宜。虽然中国的近海环境对潜艇行动来说挺不友好,但他们投入这么多,总想着将来能缩短差距,把技术上的短板补上。
美国潜艇实力变弱,并不是被中国的直接军事威胁推下来,而主要是因为自己工业发展的停滞。工厂生产遇到麻烦,工人短缺,再加上预算紧张,正在逐渐削弱美国在海底战场上的绝对优势地位。
潜艇实力逐渐减弱,正在削弱美国在台海干涉上的能力,而中国也在抓紧这个空档加快海军现代化脚步。如果美国无法突破工业上的瓶颈,加上预算的限制,曾经在海底战场上占据的优势恐怕会逐渐缩水。虽然台海局势的胜负不能全靠潜艇来决定,但美军潜艇部队的现状,无疑让“最后一根稻草”蒙上了阴影。明显的答案是:除非美国紧急推动造船产业变革,把潜艇战备放到首位,否则中国在印太地区的海底挑战会越来越难应对。
提供优质内容,轻松赚取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