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见过这样的怪现象——崭新的客运大楼空空荡荡,而几百米外,老百姓却在漏雨的旧站里挤成沙丁鱼?这一幕正在黑龙江绥化真实上演。
新旧客运站的天壤之别
走进绥化老客运站,斑驳的墙体、昏暗的灯光、拥挤的人流构成了一幅颇具年代感的画面。站内设施老化严重,候车座椅破损开裂,卫生间散发着异味。客运车辆更是直接在路边停靠,乘客提着行李在车流中穿梭,安全隐患触目惊心。
而仅一街之隔的东城新客运站,却呈现截然不同的景象。这座投资3600余万元的"惠民工程",拥有现代化的玻璃幕墙、宽敞的候车大厅、完善的配套设施。但令人痛心的是,自2015年建成以来,这里从未迎来一位乘客,成为名副其实的"幽灵车站"。
惠民工程为何沦为摆设?
面对如此鲜明的对比,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耗资巨大的惠民工程,最终却成了中看不中用的"面子工程"?
深入调查发现,这背后暴露出一系列问题。首先是规划与需求的脱节,新站选址偏离主城区,配套设施不完善,导致客运企业不愿入驻;其次是部门间推诿扯皮,交通、城建等单位权责不清,使问题久拖不决;更重要的是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巨额投资建成后无人过问使用效果。
这种现象绝非个案。在全国多地,一些政府工程打着"惠民"的旗号上马,却因决策草率、管理缺位而沦为摆设。这些项目的共同特点是:建设时轰轰烈烈,竣工后冷冷清清;汇报时成绩斐然,实际中问题重重。
唤醒沉睡的公共资源
3600万元不是小数目,它相当于绥化市年财政收入的1%,足够建设30所农村小学。公共资金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承载着纳税人的信任与期待。
要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建立全生命周期的项目管理机制。从立项开始就要充分论证必要性,建设中加强质量监管,竣工后严格验收评估。更重要的是建立责任追溯制度,对决策失误、监管不力的责任人严肃问责。
惠民工程的核心在"惠民"二字。评判一个项目成功与否,不是看大楼盖得多气派,而是看老百姓用得多舒心。期待绥化这座沉睡的客运站早日苏醒,更期待各地政府真正把民生需求放在首位,让每一分公共投入都物尽其用。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该被锁在空荡荡的站房里。当我们谈论发展质量时,不仅要看建了多少项目,更要看这些项目给百姓生活带来了多少实实在在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