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城市的路灯像被拉开了瞳孔,迷迷糊糊地打着光。雨刚落,大地上的水渍还不舍地贴住轮胎。“一口价”订单,说得通俗点,就是没得商量,乘客付定了钱,司机干定了活——管你路上是红海还是水库,一毛钱不多付,一分也不多挣。这天西安出了通知,全国网约车司机的朋友圈像被投进了榴弹,都在问一句:取消一口价,你觉得值吗?
画面如果拉近一点,就是以下场景:司机师傅停在路边,后座上一箱矿泉水,手机屏跳出弹窗:一单14块5,去三环外。师傅犹豫一下,看着路面积水,心里算的是,堵车再慢点,这趟搞不好得贴钱。你当事人会怎么选?14块5接单为了不降权?还是继续等下一个“看起来像捡漏”的单子,祈祷别再遇见晚高峰红灯雨天?所谓“一口价”利弊,其实就是司机与乘客在算法下的博弈,只不过一方用钱,一方用时间,都被平台打包进了“流量逻辑”。
事件发展,倒也没有悬疑剧这么复杂,无非是交通部门站出来,平台收紧政策,司机拍手叫好,乘客眉头一紧——每一次价格变动都像撒了一把沙子在齿轮里,谁也逃不掉呲呲作响。西安是这次“改革先锋”,杭州、天津紧随其后,各地媒体频道齐刷刷搞了民调,不管你是被绕路骗怕了的乘客,还是被低价单噎了的司机,都能在调查框里发泄一下情绪。
但故事真正的主角是“一口价”背后的供需模型。一口价怎么来的?它是算法计算出的最便宜出行路径,帮乘客提前锁定价格,堵住了不少“绕远拉客”这类老江湖伎俩,也降低司乘矛盾,听起来像科技救赎,但只是局部放大了赢家输家。“特惠单”更是锦上添花——平台用补贴冲单量,吸引乘客用更低价打车。但这钱从哪儿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绝大部分是司机让利,平台继续分抽成,剩下的盈利额其实没变,挣钱越来越像挖个坑自己跳,“躺赢”的只有流量。
换个角度,放到城市交通的锅炉房里看,就会发现取消“一口价”与否没那么简单。你真把价格自由了,乘客面临的是堵车涨价、“司机变脸”高峰期——司机当然开心,终于可以用时间换钱,乘客嘛,就得捡贵的买。但现实是,网约车订单并没想象中那么增长,平台也怕乘客转头走路,“一口价”恰好让出行需求稳住。但所有的平衡都是在“司机收益底线”和“乘客价格敏感”之间摇摆,看谁先撑不住。
我要是站在理性角度,会觉得取消一口价其实是个“进退两难”的命题。有人说让市场定价,但市场这东西,在算法和平台规则里早变了味——本质上,平台想抢流量,司机没议价力,乘客只关心便宜,大家都是平台算法下的小动物。所谓“公平”,就是谁喊得大声,谁被算法听见。司机收不到钱,生存边界就逼到最低;乘客等不到便宜,平台怕流失用户,其实也不好过。价格政策,永远是最大公约数,不是最优解。
具体推演起来,这个闭环很滑稽。一口价多了,司机的单价降,平台服务质量也跟着掉。司机嫌累,开车时就爱“摆烂”:拒开空调,车够脏,服务好不了——乘客能钻算法就钻,能薅羊毛就薅,结果订单也没那么多,双方都不满意,平台再出补贴绕一圈。你取消一口价,乘客不乐意,司机反而能选出路。我见过一些司机,因为不敢接特惠单,为了多挣2块钱,硬生生等了一个小时,也见过不少乘客开始吐槽:“怎么感觉打车又贵又慢?”这背后,是供需关系的短兵相接,谁也没笑到最后。
黑色幽默这里塞一点。干我们这行时常有种错觉,自以为是社会稳定的守夜人,其实登记表填得久了,才发现:网约车不是交通工具,是现代都市人情冷暖的指标。一有风吹草动,司机司机打算盘,乘客乘价格,平台搅算法,政府出政策——一顿操作猛如虎,工资卡余额还是一块五。对此,我一般只能自嘲:做网约车调研,跟做“人生股市预测”差不多,每次刚要有希望,现实就扔来个回撤。
最后,这事儿其实没啥标准答案,你支持还是不支持,都有能说三天三夜的理由——司机想多挣钱,乘客爱薅便宜,平台怕流量失绿,城市管理还得思考交通效率与民生公平。有人问,是不是取消一口价,司机就一定更满意?乘客就一定更糟心吗?我不能给绝对回答,为啥?因为市场总在变化,下一轮“特惠算法”或许能让所有人都变成“被动玩家”。要是你今天还觉得自己能骑在算法头上,有些时候,真不如信赖一下自己骑的电动车。
你支持取消“一口价”吗?欢迎留言,或者告诉我,如果你是司机/乘客,你怎么选?人性的价码,总比算法多几个小数点,我倒挺好奇,你那发车的时刻,到底会站在哪一边。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