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育英向张国焘发出一封密电,暗示其应撤销第二中央的设立,转而构建一个与陕北中央实现“横向”对接的西南局。但张国焘对此反应强烈,他坚信林育英应当站在自己一方,一同对毛泽东和周恩来所推崇的路线进行批判。
1935年12月中旬,一封电报递至张国焘手中,恰逢他陷入重重困境之中。
激战于百丈关,红军蒙受巨大损失,伤亡人数超过万人,无奈撤退至天全、芦山一带。但张国焘不幸连连遭遇不幸,恰逢数十年来罕见的严寒与大雪,使得军队衣物匮乏,粮食告急,士气陷入低谷。面对薛岳和川军主力的猛烈进击,坚守阵地尚且艰难,更遑论度过这漫漫寒冬。
一系列的消极报道将张国焘逼入绝境,他承受着难以言喻的重压。在他原本期望林育英能够伸出援手的时候,林育英却频繁发送着敷衍了事的电报,不仅没有给予他任何助力,反而含蓄地暗示他取消第二中央,这不禁引发了张国焘的强烈愤慨。
01
国际使节的紧要电文,张国焘始终未曾擅自予以扣留。林育英的紧急信息迅速在四方面军中传开,朱德总司令与刘伯承将军等一众领导纷纷表达了他们的欣慰之情。他们从电文的字句中,捕捉到了胜利的曙光,预示着张国焘南下的闹剧即将迎来终结。
朱老总激动不已,立即以个人名义向林育英发出了紧急电报。这封电报的发出,是自张国焘率领红军总部南迁之后,朱老总首次以私人身份进行的通讯联系。
朱老总话语简练,未及展开寒暄,便即提出让林育英居中斡旋,旨在促成四方面军与一、三军团间建立沟通桥梁,以便于情报的互通有无。朱老总的这一举措颇具匠心,既不张扬,也不露锋芒。长久以来,张国焘掌握着红军各部之间的联络脉络,这也无形中对他与党中央的关系产生了间接影响。
此刻,朱老总亟需与党中央取得联系,以便就张国焘的最新情报与处理方案进行深入交换。
接到朱老总的来电,教员的心情顿时变得愉悦。自从朱毛二位久别重逢,胸中积聚了无数话语,亟待一吐为快。同时,他对朱老总的安危始终牵挂在心。电话那头的声音,让心头那块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他随即向朱老总传递了喜讯,激动地告知,国际社会普遍赞誉我们的长征是一场辉煌的胜利。
正当朱老总和教员交谈愈发激烈之时,张国焘内心的焦躁难以抑制。1936年1月6日,他再次以“党中央”的称号,向林育英和教员发送了一封措辞严厉的电报:
“为维护党的团结与统一,在敌对斗争中,我们必须坚决抵制任何偏离党的原则的机会主义路线。”此论断铿锵有力。若让这些错误观念得以隐瞒而不被揭露,党便无法真正担起列宁主义先锋队的重任。
此类言辞确实过于激烈,竟将矛盾推至高潮。张国焘可谓“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典范。
时至今日,张国焘仍未洞悉局势全貌,但他仍旧坚信自己在共产国际中拥有一定的影响力。他坚信,一旦与共产国际建立联系,胜利便在望。此外,张国焘一直认为林育英的到来是为了对他提供支援。
接获张国焘的电报后,教员及其同僚的心情愈发沉郁。他们未曾料到张国焘的傲慢与专横竟然到了如此地步,以至于连为他铺设的迎接台阶都已准备妥当,他却不仅未接受这份诚意,反而将桌子掀翻于地。
此刻,教员的内心同样充满了忐忑,林育英竟未能成功驯服张国焘!
然而,共产国际并未迅速作出回应,且其提供的反馈亦未必对党中央带来正面影响。张国焘的个性颇为刚毅,即便在国际代表的支持下,他也对党中央展现出了强硬的态度。
中央对张国焘的来电进行了严谨的审阅。1月13日,张闻天率先向张国焘发出一封电报,敦促其秉持国家大义,主动撤销所谓的“第二中央”。他强调,无论遇到何种问题,均可闭门深入讨论,绝不应采取既令亲近者痛心疾首,又让仇敌沾沾自喜的行为。
张国焘对此显然持不同意见,而张闻天的电报不过是引出后续精彩内容的序曲。
02
1月16日,在教员的周密筹划下,林育英再次向张国焘发出一封措辞严厉的电报,字句决绝,彻底击碎了他所有的幻想。
肩负着共产国际的重托,我被委以解决一、四方面军问题的重任。近期,我与毛泽东同志进行了会晤,了解到一、四方面军之间的通讯较为匮乏。国际方面迫切期望能与一、三军团建立直接的沟通渠道。我已携带了相应的密码和与国际通讯的设备,若兄长需要与共产国际取得联系,我可以代为传达。此外,经过参加世界七次大会的历练,我对中国问题有了更为深入和详尽的洞察,计划将这些宝贵的观点转述给兄长。
特此告知各位,我未曾下令您放弃第二中央,这乃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共识。若您对此持有疑问,可直接与国际相关部门进行沟通,自能洞悉真相。当然,具体的联系方式我无法直接透露,但若您有此需求,我可以协助您进行联系。最后,请务必铭记我的身份——我乃国际代表!
张国焘的胆识非凡,即便面对教员施展的威严手段,那些看似足以震慑人心的“虎皮”也未能使他屈服。
1月20日,张国焘向林育英发出回电,询问:“你是否可以自由前来?为何不直接告知国际决议?”同时,张国焘还要求教员等人废除中央权力,这种行为不仅傲慢无礼,更是狂妄至极。
以下是对原文的改写:各位请注意,我将转述张国焘的电文内容:林同志,你难道是被逼迫了吗?若非自愿,请以眨眼示意。总之,除非看到共产国际的正式决议,否则我难以置信。我察觉到你们有所隐瞒,请速自行解散中央机构!
张国焘彻底没救了。
面对张国焘的强硬态度,即便教员及张闻天等人亦感棘手。既然张国焘已显露出如此坚定的立场,教员与张闻天等人亦不敢示弱,只得迅速下达最后的通牒。1月22日,中央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成立第二“中央”的决定》,明确指出:
张国焘同志与党中央决裂之后,近期在红四方面军内公然设立了个人“党中央”“中央政府”“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及“团的中央”。张国焘同志此举,成立第二党的倾向,无疑是对党、对革命事业的背离。党中央除了通过电报命令张国焘同志即刻撤销所有“中央”机构,摒弃一切反党行为之外,还特别决定在党内公布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9月12日在俄界做出的决定。
随后,于1月24日,林育英再度以国际代表的身份,向张国焘、朱德等领导人发送了一封电报:
“共产国际对中国党中央所秉持的政治路线表示完全赞同。现可即刻在您处设立西南局直属代表团,关于与中央的原则性争执,可提交国际予以裁决。”
追求仁义,张国焘终未得见国际决议,然而林育英却清晰地向张国焘传达了信息:国际社会已认可陕北中央的路线。即便如此,毛泽东等领导人亦未剥夺张国焘的退路,他仍被允许设立西南局,直接受国际代表团领导,并与中央保持平行联系。
接获电报的那一刻,张国焘无言以对。林育英甚至直接搬出了共产国际的名号,若他继续抗拒,无疑便成了与国际意志背道而驰的行径。
1月27日,尽管张国焘实际上已经有所妥协,但他的言辞依旧显得强硬。他表示,既然你们如此施加压力,要求我承认你们的中央,这无疑是在埋下派别纷争的祸根。然而,作为一个识大体的人,我张国焘现在更愿意着眼于党内统一的大局,因此决定不再与你们争执下去。
既然各位均赞同我设立西南局,那么我们便共同遵循国际的安排。届时,共产国际将重新公布政治局成员名单。目前,我方为西南局,而你们也应相应地更名为西北局。
尽管张国焘一度装模作样,夸大其词,但最终,面对教员为他铺设的退路,他还是选择了顺从地踏步前行。
03
在1月27日的电报中,张国焘虽未明确提及撤销第二中央的决定,但其措辞无疑透露出他的立场有所后退。
此刻,张国焘虽口头上坚称自己与教员等人实力相当,均受共产国际的指导,然而内心却颇感不安。他深知在教员面前,自己已不再拥有两河口会议与沙窝会议时的那份自信。
1936年二月之初,薛岳指挥着装备精良的数个师团,以及刘湘所率领的川军主力,对天全与芦山两地发动了猛烈的攻势。缺乏后方支援的南下红军面对此情此景,抵抗显得尤为艰难。即便张国焘本人也坦诚,若继续如此作战,恐将导致部队的覆灭。
二月中旬,红军南下部队的主要指挥官齐聚一堂,共同商讨未来行动的方向。众志成城,一致决议转向北进。即便张国焘心中有所保留,但林育英早已言明,斯大林的许可使得红军北进的决策不容质疑。据此,南下红军精心编制了《康道炉战役计划》,兵力分三路撤离天全与芦山,目标是向炉霍、康定及道孚地区进军。
有人言,仅次于1949年投身国军之盛举,便是1935年成为四方面军的一员。与贤者同行,便能一帆风顺;若误入歧途,则真正的劫难便接踵而至。四方面军的战士中,有人曾三次翻越巍峨的大雪山,最少者亦两次踏过其巅。更有那令人谈之色变的草地,每一次穿越,都仿佛经历了一次生死的考验。
历经二十余日的艰苦跋涉,红军于1936年3月15日再度夺占炉霍,随即进行休整并筹备粮食,以备向北进发。在此期间,红二、六军团传来捷报,贺龙总指挥和任弼时同志率领的部队在乌蒙山区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回旋战,巧妙地突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乌蒙山回旋战之精彩,堪称与教员指挥的四渡赤水之战并驾齐驱。红二、六军团成功脱险,朱老总和刘伯承均喜出望外。回忆往昔,当张国焘不愿北上之际,他曾意图让红二、六军团在江南牵制敌人,为其提供支援,以期壮大自己的第二中央。然而时过境迁,在林育英和教员的共产国际压力下,张国焘最终屈服。
自觉力量薄弱的张国焘,并未打算就此认输放弃,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红二、六军团。
张国焘接任红军总政委不久,中央便与红二、六军团失去了联系。然而,张国焘却以红军总部之名,与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将领保持着通讯。令人愤慨的是,他还对这些人隐瞒了实情,散布虚假信息,致使红二、六军团遭受了诸多损失。
贺老总与任弼时方才率领部队成功摆脱困境,不料旋即又遭遇张国焘的密切关注。
获悉红二、六军团的消息后,张国焘随即下令,指示他们北上与自己会合。然而,中央对此时的红二、六军团尚缺乏详细信息。但朱老总心中一思,便认为红二、六军团前来汇合乃一桩美事。
贺老总,作为南昌起义的总指挥,是革命战旗的杰出代表,而任弼时身为政治局委员,关向应等亦均为党内要员,他们在党内的地位举足轻重。若能获得他们的鼎力支持,朱老总便能在四方面军内部凝聚强大力量,足以与张国焘形成有力对抗。
因此,南下途中,朱老总与张国焘难得地就红二、六军团北上与四方面军会合一事达成了共识,他们共同向红二、六军团下达了北上的指令。
然而,朱老总与张国焘实为同床异梦之辈。张国焘心怀私欲,意图将红二、六军团纳入麾下,以增强自身势力,助长分裂之风。相较之下,朱老总则是另有一番打算,他计划借助贺老总和任弼时的力量,联合对抗张国焘。
按照林育英和中央的既定方针,四方面军本应北上,并在炉霍地区稍作停留后继续前行。然而,形势的变幻莫测使得红二、六军团成功突围,因此,四方面军决定在炉霍地区逗留更长时间,以等候贺老总的到来,随后共同踏上北上的征程。
在漫长的等待之中,林育英忽然来电,随即下达指令:
“坚决反对将第二、第六军团调入西康的方案。”
“二、六军团在云贵地区建立根据地,这一举措无疑是完全正确的。”
“鉴于四方面军已错失北进陕甘的良机,我们亟需把握先机,转而向南进军。务必避免让川敌在打箭炉以南形成不利态势,以免错失南下的宝贵时机。恳请予以深思熟虑。”
当这一指令下达时,陈昌浩与徐向前均感困惑,朱老总亦对中央此举感到不解。红军才刚刚北上跨越了雪山,如今却又要他们再次南下,这究竟意欲何为?异常之事必有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