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印度,脑子里是什么?是那种扑面而来的浓郁香料味,是宝莱坞电影里一言不合就跳起来的歌舞,还是那个新闻里天天在说、人口噌噌往上涨的庞然大物?都对,但也都不全。有个事儿,可能很多人没太注意,就是印度的影响力,其实早就钻进了不少人的钱包里,安安静静地待着。
这钱叫卢比。但你可别以为这是印度的独家冠名,实际上,算上印度自己,足足有七个国家的货币都叫这个名儿,或者听起来差不多的名字。这事儿听着有点意思,背后可不光是几百年前帆船贸易留下的老故事,或是英国人殖民划拉地盘的历史印记。不,它直接连着印度现在的心跳——一种想要在全球牌桌上,把自己的声音调得再大一点的野心。
“卢比”这词儿,你念叨念叨,是不是就感觉有点古旧的神秘感?其实吧,它的老祖宗是梵文里的“rupya”,意思简单得不行,就是“银子做的玩意儿”。这可不是近代才有的事,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孔雀王朝那时候,古印度人就已经在铸造标准统一的银币了,白花花的,用来买卖东西。那就是卢比最早的样子。
时间一晃到了16世纪,有个叫谢尔·沙阿·苏里的统治者,觉得当时市面上的钱太乱了,就搞了个大改革,铸了一种特别标准的银币,重178格令,钦定名字叫“rupiya”。这,基本上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印度卢比的直系亲爹了。后来嘛,英国人来了,东印度公司也跟着铸卢比,到了1835年,干脆用法律把这事儿给标准化了,让它在整个南亚都成了硬通货。
一个钱的名字,怎么就能传得这么广?说穿了就两件事:做生意和打天下。印度那时候是南亚的中心,商人们揣着一袋袋亮闪闪的银币,坐船去东南亚买香料,买布料,一来二去,“卢比”这个称呼就跟蒲公英似的,吹到哪儿,哪儿就扎了根。像尼泊尔和不丹这种邻居,那更是近水楼台,想不被影响都难。
不过,虽然都叫“卢比”,这个“卢比家族”内部的关系可复杂了,有亲有疏。印度卢比(INR)肯定是这个家里的老大哥,印度储备银行管着,底下还有个叫“派斯”的小零钱单位。在印度,从街边卖茶的小贩到跨国银行,离了它可不行。
要说关系最铁的,那绝对是不丹和尼泊尔。不丹有自己的钱,叫努尔特鲁姆,但它跟印度卢比是1:1锁死的。更绝的是,印度卢比在不丹是法定货币,你没听错,是法定的。当地人去菜市场买个土豆,或者去商店买包种子,直接掏出印度卢比付钱,老板收得比谁都自然。有时候印度搞些援助项目,给当地人发的工资,直接就是一沓沓的印度卢比。
尼泊尔也差不多这意思。它1932年就开始印自己的尼泊尔卢比(NPR),但汇率呢,就跟印度卢比焊死了,大概是1.6比1。两国边境线上那些小镇,做生意的商人两种钱混着用,今天收尼泊尔卢比,明天收印度卢比,谁也不嫌麻烦,省得换来换去了。可以说,在这两个国家,印度卢比的角色,几乎就是个“二当家”,印度的经济肌肉,在这儿看得一清二楚。
再看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这就好比是分了家的亲戚。1947年印巴分治,巴基斯坦也把“卢比”这个名字留下了,印自己的巴基斯坦卢比(PKR),但跟印度卢比早就不是一回事了,各过各的日子,货币政策完全独立。斯里兰卡的卢比(LKR)也是英国人从印度带过去的遗产,现在也由自己的央行说了算。名字还叫那个名字,但情分早就淡了。
至于更远的印度尼西亚和马尔代夫,那关系就更像个历史符号了。印尼的卢比亚(IDR)和马尔代夫的鲁菲亚(MVR),名字的根儿都来自梵文没错,但那都是几百年前印度商人留下的淡淡痕迹。如今人家的货币体系完全自成一派,经济上跟印度的联系,远没有南亚邻居们那么剪不断理还乱。
可印度,怎么会满足于这点历史遗产呢?它想要的,远不止是在南亚当个“冠名商”。这几年,印度卯足了劲儿,想让卢比真正地“走出去”,变成国际贸易里能掰手腕的硬通货。去年,他们干了件大事,跟阿联酋签了个协议,以后两国做生意,可以直接用卢比和迪拉姆结算,不用再找美元这个中间商了。这意味着印度从中东买石油、买黄金,可以直接甩出卢比。
这步棋,乍一看是真漂亮。阿联酋的出口商收了卢比,可以直接在印度投资,或者买印度的东西,理论上能把双边贸易搞得红红火火。尝到甜头,印度又把这套路用到了俄罗斯身上。本来俄印贸易很多时候得靠人民币过个手,现在也开始琢磨着用卢比直接干。
然而,现实这东西,有时候就是一盆冷水,浇得你透心凉。今年年初,俄罗斯人发现不对劲了。他们央行里堆着几百亿的印度卢比,但问题是,这钱花不出去!道理也简单得让人尴尬:俄罗斯卖给印度的是大量的石油,可印度能卖给俄罗斯的高端货有什么呢?好像没多少。这就导致卢比只能单方向地流进俄罗斯,却没法有效地流回去。过了半年,俄罗斯实在扛不住了,暂停了部分卢比结算,话说得很直白:你这钱只能进不能出,这游戏没法玩了。
俄罗斯的这个窘境,简直就像一面镜子,把印度卢比国际化道路上的那些尴尬和狼狈照得清清楚楚。而这恰恰捅破了印度卢比国际化道路上最大的那个脓包——印度的经济结构本身就有问题。说白了,一个国家的钱要想让全世界都认,你得有东西卖给人家啊,得让人家拿到你的钱之后,有地方花,能买到自己想要的好东西。可印度呢?出口的大头还是大米、仿制药这些,高科技、高端制造这块短板太明显了,结果就是常年贸易逆差。
别人辛辛苦苦赚来的卢比,如果买不到足够多、足够好的印度货,那它不就成了一堆废纸吗?为了救场,印度央行赶紧想办法,允许俄罗斯把手里的卢比拿来投资印度的债券和基建项目,这才算让这条贸易通道在今年勉强恢复了。据说今年两国贸易额能到680亿美元,九成都打算用卢比和卢布来搞定。
即便如此,卢比在全球支付里的份额还是少得可怜,不到2%,而且币值还老晃悠。就今年,卢比兑美元就跌了超过2.3%,这让那些盯着图表的国际投资人头疼得不行。印度还曾雄心勃勃地喊话,说要让卢比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那个“特别提款权”(SDR)大家庭,结果呢?IMF那边基本就当没听见。流动性差,不能自由兑换,买个石油、买个芯片这种大宗商品,连印度自己的公司都宁愿用美元。
没错,印度是在努力,开放债券市场,把摩根大通都吸引过来,把它的国债加进了新兴市场指数;也确实有20多个国家开设了卢比结算账户,银行的职员们忙着开户、办手续。但俄罗斯的教训就摆在那儿,像个警钟一样在所有人耳边响: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和出口能力撑着,搞再多花里胡哨的金融操作,都可能是在空转。
从南亚邻居们的钱包,到和阿联酋、俄罗斯的贸易桌,印度正试图用卢比这张牌,画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经济圈。历史留下的那点温情,让“卢比”这个名字在南亚自带亲和力,这是一种软实力。但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牌桌上,一个货币最终能不能站得住,靠的还是真金白银的硬实力。
印度在南亚的影响力是肉眼可见的,可一旦走出这片熟悉的地盘,卢比的故事才刚刚开了个头。未来的路上,印度要解决的问题,远不止是让别人愿意收下你的钱那么简单。更关键的是,怎么才能让别人心甘情愿地拿着你的钱,用着你的钱,甚至相信你的钱。说到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货币的江湖地位,终究不是靠一个好听的名字就能混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