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把马云这类企业家的成功归结为“忽悠”,但真正懂行的人明白:这叫战略级叙事能力。忽悠和讲故事的本质区别在于——讲述者自己是否笃信这个故事。
顶尖企业家都是语言艺术家:
对内叙事:给团队画的是愿景蓝图(比如“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资本叙事:给投资人讲的是商业模式闭环(比如阿里早期用“平台生态”说服软银)社会叙事:给公众传递的是价值观(比如腾讯的“科技向善”)政策叙事:给政府阐述的是社会责任(比如美团“带动百万骑手就业”)
这种能力远不止是口才,而是资源整合的杠杆。就像德鲁克说的:“创新是赋予资源新价值的行为”,而叙事正是激活资源的火花塞。
记得多年前读过一个故事,当时没怎么读懂它的深意,但一直让我印象深刻。
故事是这样的:普法战争结束后,法国战败,很多士兵饥寒交迫,回不了家。有个法国士兵敲着破烂钢盔说:“我要做一锅鲜美无比的‘石头汤’!”还说那块“宝石”是祖传的。
附近的村民被吸引过来,纷纷想尝尝这个新奇的“石头汤”。于是,士兵就说:“可以呀,但你们得拿点东西来换。”
村民为了喝上这个汤,纷纷拿出家里的土豆、肉末、大头菜等。最后,大家都喝上了美味的“石头汤”,而那个士兵也顺利回到了家乡。
这个故事有许多版本,有人用它来说明不同的道理。但我突然意识到,那个法国士兵特别像一个企业家。他们做企业的道理和这个士兵卖“石头汤”的逻辑完全一样。
一样的是,在起点和结局上:他们都是从零开始,资源极度匮乏;结局都是理想变成了现实。法国士兵靠讲故事换来了资源,企业家靠讲故事成就了事业。
马云讲了个“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故事,人们相信了,他就成了中国首富。而比尔·盖茨讲了个“每张桌子上和每个家庭里都有一台计算机”的故事,人们相信了,他就成了世界首富。
再看方法和路径也是一样的:勾勒蓝图、赢得信任、获取资源、物化蓝图。
蓝图只是一张纸,但承载的东西很重要——是自己的承诺和大家的预期。大家相信你的承诺,相信预期能实现,就会心甘情愿地贡献资源、付出努力。
有人愿意付出,资源就会越聚越多,发展也会越来越快,事业也就越做越大。这石头汤之所以能煮成美味羹汤,关键在于一个字——信。别人相信它味道鲜美,就会想尝尝。
想喝汤就得拿资源来换,有了资源就能真的做出美味的汤。相信的人越多,资源越多,汤就越美味。
一个故事怎么就能成就一家企业呢?
马云的故事就是这样。蔡崇信为了“喝”马云的“石头汤”,放弃了年薪70万美元的工作;雅虎的吴炯成了阿里巴巴的天使投资人;
高盛支付了500万美金,软银的孙正义支付了2000万美金,后来还多次追加投资。最终,美国股民也相信了,为此付出高达250亿美金。
这种逻辑是:先讲一个吸引人的故事,激发大家对未来的想象和预期。当预期得到认可,他们就会用金融手段把这种预期转化成资本和资源。
然后,利用这些资金和资源大力并购,扩大经营规模,优化竞争格局,推动企业成长,把预期变成现实。从预期到资本化、资源化,再到推动预期实现,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让企业越做越大。
这种模式,西方老板玩得很熟练。他们善于用金融手段把预期转化成资本,利用这些资本去推动预期的实现。就像索罗斯说的:“现在的预期不是符合将来的情况,而是现在的预期造成了今后发生的事件。”
这种套路,西方老板运用得非常顺畅,而中国老板也学会了。阿里巴巴、腾讯、京东、小米等企业都是靠这种方式成长起来的。
成功的老板都是讲故事的高手。他们给自己讲使命,给员工讲愿景,给社会讲价值观,给投资者讲商业模式,给政府讲社会责任。讲故事的能力是一种想象力、整合力和创造力,是一种赋予资源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