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中国抗战#1937年9月,保定会战爆发,这是继平津沦陷后,中国军队在华北战场与日军的又一次大规模正面交锋。国民党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刘峙奉命指挥作战,但最终在日军强大攻势下迅速溃败,保定失守,华北局势进一步恶化。这场战役的失败,不仅暴露了国民党军队内部的混乱与矛盾,也凸显了日军在装备、战术和指挥体系上的压倒性优势。
保定会战前,国民党军队在华北的防御体系已支离破碎。由于七七事变后平津迅速失守,华北国军士气低落,各部指挥系统紊乱,而刘峙的指挥能力与决策失误,更是加速了战局的恶化。 刘峙在北伐时期曾有“福将”之称,但抗战爆发后,其优柔寡断、消极避战的作风饱受诟病。保定会战前,他并未积极构筑纵深防御工事,而是寄希望于日军不会迅速南下。当日军沿平汉铁路推进时,刘峙的指挥所屡次后撤,导致前线部队失去统一调度。
据时任第52军军长关麟征回忆:“刘峙在战前无明确防御计划,各部各自为战,日军突破一点,全线即告崩溃。”这种混乱的指挥体系,使得国军无法形成有效抵抗。 保定会战参战部队包括中央军、西北军及东北军残部,彼此间缺乏信任。例如,中央军第52军(关麟征部)与西北军第3军(曾万钟部)因历史积怨,在战场上未能有效配合。日军进攻时,曾万钟部一度因友军支援迟缓而陷入重围,最终被迫撤退。
此外,蒋介石对华北战局的遥控指挥也加剧了混乱。他一方面要求刘峙“死守保定”,另一方面又担心主力被围,多次越过刘峙直接向部队下达命令,导致前线指挥官无所适从。 华北国军的后勤体系极其脆弱。由于日军掌握制空权,铁路运输常遭轰炸,弹药、粮食补给难以送达前线。士兵连日作战,疲惫不堪,部分部队甚至出现逃亡现象。第32军商震部在战斗报告中提到:“士兵一日仅一餐,弹药匮乏,机枪因无备用枪管过热报废。”
日军的锋芒相较于国民党军队的内部混乱,日军在保定会战中展现出极强的战斗力。其优势不仅体现在武器装备上,更在于战术执行和指挥体系的高效。
日军进攻保定的是第1军(香月清司指挥),下辖第6师团、第14师团、第20师团等精锐部队,并配属大量装甲车、野战炮和航空兵支援。国军缺乏反坦克武器,面对日军坦克部队的冲击,往往只能依靠血肉之躯阻挡。
日军采取“闪电战”战术,利用机械化部队快速穿插,分割国军防线。例如,9月18日,日军第14师团在空军掩护下突破满城防线,直插保定侧后,迫使刘峙仓促下令撤退。
日军航空兵在华北战场占据绝对制空权,每日出动数十架次轰炸国军阵地、交通线和后方指挥部。刘峙的指挥所曾因空袭被迫三次迁移,严重影响了作战指挥。此外,日军侦察机实时监控国军动向,使得国军的任何调动都在日军掌握之中。
日军各级指挥官战术素养较高,且通信系统完善,能够迅速调整进攻方向。相比之下,国军通信设备落后,各部联络不畅,常出现命令延误或误解的情况。例如,第3军在满城防御时,因电台被炸毁,与上级失联近12小时,导致防线被突破后无法及时获得增援。 大溃败的开端9月24日,保定失守,刘峙率残部南撤。此战国军伤亡近2万人,日军仅损失约3000人,战损比悬殊。
战后,刘峙因指挥不力被撤职,蒋介石在日记中痛批:“刘经扶(刘峙字)畏敌如虎,贻误战机,殊堪痛恨!” 保定会战的失败,使华北平原门户洞开,日军得以沿平汉铁路长驱南下,威胁石家庄、郑州。此战也暴露了国民党军队在指挥体系、协同作战和后勤保障上的严重缺陷,为后续抗战提供了惨痛教训。
保定会战的溃败,是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初期困境的缩影。刘峙的指挥失误、派系矛盾以及后勤崩溃,使得本就不占优势的国军更加被动。而日军的现代化作战体系,则让中国军队付出了沉重代价。此战之后,国民党高层开始反思指挥体系问题,并在后续战役中尝试调整,但华北战局的恶化已难以逆转。保定会战,不仅是一场军事失败,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抗战初期中国军队的诸多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