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曾考虑纪登奎为接班人
纪登奎,生于1923年3月17日,逝世于1988年7月13日,是山西省武乡县的杰出人士。他于1937年7月投身革命事业,并于1938年4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大革命”的后期以及毛泽东主席逝世后的时代,纪登奎成为了我国重要的政治人物。
纪登奎同志曾任中共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并在第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中担任委员职务。他深受毛泽东同志晚年器重与栽培,曾身兼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法小组组长以及中央军委领导成员等多重要职。
在1980年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他正式卸任所有职务。自1983年起,他被授予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正部级研究员的职位。遗憾的是,1988年7月13日,纪登奎因疾病在北京离世。
1980年春,纪登奎受到了批评,并就此进行了深刻检讨,随后,他毅然辞去了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位。
正当纪登奎闲居家中,门庭冷落之际,刚刚得到平反的李雪峰亲自上门探望。李雪峰一见到纪登奎,便开口说道:“纪登奎啊,真是胆大包天,竟敢在毛主席面前提出不同意见!”
纪登奎胆大,唱了哪些反调?
据纪登奎之子纪坡民在《党史博览》2008年第5期发表的《回忆李雪峰与我父亲的一段往事》一文披露:
在“文革”爆发之前,李雪峰担任中共中央华北局的第一书记,身居党的高级领导层。随着1966年5月“文革”的拉开序幕,6月1日,中央作出决定,任命李雪峰接替彭真,出任北京市委第一书记一职。自此,李雪峰迅速崭露头角,成为了政坛的耀眼明星。
这表明他深得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极大信赖,按那时的说法,他就是所谓的“无产阶级司令部的一员”。
然而,不久之后,李雪峰便陷入了“路线错误”的漩涡。尽管当时毛泽东对他尚存眷顾之情,李雪峰虽被调离北京,历经波折,最终还是被任命为河北省革命委员会主任。
在第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纪登奎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而此时,李雪峰正遭遇一场看似无法挽救的危机。
在1970年的庐山会议上,一场被称为“华北组简报”的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彼时,陈伯达在华北组群中发表了极具煽动性的演说。身为华北组的召集人,李雪峰负责签发了记录会议发言内容的“简报”。
原本这只是份寻常的工作,然而两天半后,“华北组简报”却突然演变成一个重大问题。更有甚者,有人将其定性为“错误”,甚至上升至“反革命简报”的高度。李雪峰再次深陷于政治斗争的风暴之中。
针对林彪集团,毛泽东采取“甩石头”、“掺沙子”、“挖墙脚”的“三大措施”,展开检举、揭发、批判、追查“华北会议”的问题,最后撤销了李雪峰、郑维山北京军区政委、司令员的职务,改组了北京军区。从此,李雪峰开始了他长达8年的牢狱之灾。
庐山会议结束后,纪登奎的声望与日俱增,中央决定赋予他更高的职责,特命他与李德生分别接替李雪峰与郑维山,分别担任北京军区的政治委员及司令员一职。
“九一三”事件后,纪登奎参加了对“林彪反党集团”的专案审查,李雪峰的问题自然归他管。
在1973年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夕,林彪案件的专项审查工作告一段落。在此之际,纪登奎同志与周恩来总理、叶剑英元帅一同,向毛泽东主席进行了详细汇报。
谈及林彪事件中涉案人员的处理方案,纪登奎向毛主席进言:“李雪峰与郑维山二位的情况,与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等四位将军有所差异,在处理方式上也应有所区分。我建议,对他们不宜再作出开除党籍的决定。”
毛泽东听罢,语气深不可测地言道:“纪登奎啊,你这人倒是少了些白发。和我们这些过来人相比,真是天差地别。”
纪登奎向儿子阐述道,毛主席的这番言论看似玩笑,实则是在指摘他阅历尚浅,政治上显得稚嫩与不成熟。更进一步,这也意味着毛主席对他的提议予以了否定。于是,李雪峰与黄、吴、李、邱等人一同遭受了开除党籍的处分。
亦有史料记载,在“十大”召开之际,毛泽东曾提议将李雪峰视作林彪的党羽予以处理。然而,在政治局讨论中,这一提议被认为不甚妥当,随后周恩来提出应向毛泽东汇报此情况。周恩来进而提议由纪登奎负责这一任务。纪登奎汇报后,毛泽东对此表示不屑,仅言“不可宽恕”,并坚决要求将李雪峰开除出党。
纪登奎的提议未能被采纳,然而,当李雪峰后来得知此事,心中依然满怀感激。在遭受冤屈与不公的困境中,众人避之不及,甚至落井下石之时,有人敢于挺身而出,仗义执言,这实属难能可贵。
纪登奎在家中迎来李雪峰的拜访,这让他倍感欣慰。谈及李雪峰曾因“华北组简报”被指控,纪登奎表示:“确实如此,若大家的言论是正确且具有革命性的,那么这份简报自然不会成为反革命的象征;反之,若他们的言论属于反革命,那么这份简报实际上是在向中央揭露他们的反革命行为,又怎能称之为‘反革命简报’呢?”
然而,纪登奎这番坦诚直率的言论,在他日后回顾往昔时,不过是他个人的“独白”。倘若他当时敢于在毛泽东面前如此坦率地表达己见,或许历史的车轮将驶向截然不同的轨迹。
1970年9月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后,毛、林矛盾加剧,林的接班人地位发生动摇。毛泽东在与林彪的一次谈话中明确提出:
培养新一代的接班人,我们这些年过六旬的长者,理应着眼于六十岁以下、三十岁以上的年轻才俊。诸如李德生、纪登奎等杰出人物,便是不乏其例。
这表明,在深思林彪接班人地位的继任者人选时,毛泽东确实一度将纪登奎列为潜在人选——尽管如此,最终确定的接班人却是华国锋。
1988年7月13日,纪登奎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5载。他的一生,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新中国成立后二十余年间我国政治舞台的跌宕起伏。他波澜壮阔的传奇生涯,至今仍让人不禁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