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8年10月10日至15日这段时间里,为了争夺东北地区的战局,国共两边在塔山展开了一场规模庞大的攻防战。蒋介石方面这次可是没少花血本,调动了整整11个师的兵力来应对这场战事。
那会儿,负责守塔山的,可是东北野战军的顶尖部队之一——四纵。
虽然敌多我少,地形也不占便宜,敌人连续几天都搞自杀式冲锋,但在我军坚持不懈的阻击下,敌军还是没能再往前迈一步!
过了很多年,带队指挥塔山战役的东野四纵司令、政委等几位开国将军去世后,骨灰都被安放在了塔山上。
据资料统计,安葬在塔山的开国将军共有八位左右,而这几位分别是:
包括吴克华中将、江燮元少将、焦玉山少将、李福泽少将、胡奇才中将、莫文骅中将、欧阳文中将以及江民风少将这几位开国将军,安葬在塔山上的大概有八位左右。
他们心里都有个愿望:想回去和那些牺牲的战友们再聚一块。
接着,咱们来瞧瞧那决定前途的“塔山战役”,还要了解一下八位开国将军是怎么安葬在塔山的。
1948年之后,毛主席率领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解放军,把蒋介石的集团逐步割裂开来,分散在中国的各个角落。
那个时候,我党的武装力量在某些区域还是占点优势。毛主席和党中央为了早点结束这场解放战争,让老百姓早点摆脱战乱的折磨,就决定搞一场全国性的决战。
常言说“万事开头难”,搞这样一场大决战,得打得稳妥,不能出半点差错。毛主席在仔细了解全国各地战场的情况后,觉得东北各方面条件都更成熟一些,便决定把第一场重要的决战放在那里。
没过多久,毛主席亲自发来的电报送到了东北野战军司令部。
四野的指挥员们坚决听从党中央的指示,决定南下进攻锦州,展开了有名的辽沈战役。
一边,蒋介石的集团也明白锦州得多重要,要是丢了锦州,东北那边几十万军队就可能被我军困得死死的,变成关门打狗的样子,最终很可能彻底歼灭。
于是,一看咱们部队的动向,蒋介石那边赶紧调集了十一个师,打算在塔山附近突袭咱们攻打锦州的队伍,想借着锦州城里国军主力的帮衬,把咱们主力部队围住一块儿消灭掉。
蒋介石在带兵出征前,讲了一句话:“这次援锦的战役可是个关键,关系到咱们整个东北的命运和几十万人的性命,这场仗一定得打好,要是打输了,就什么都完蛋了!”
我军很清楚,塔山可是锦州的咽喉关口,塔山地区的成败直接牵动辽沈战役的全局胜负。于是,第四野战军也派出了自己的一支主力——四纵,安排热河独立第四师和第六师去执行阻击的任务。
这次负责塔山正面阻击战的,归功于吴克华将军带领的四纵部队。
出发前,林彪对四纵的吴克华说:“我只要塔山这地方,伤亡数字啥都不要。”
吴克华狠狠地点了点头。
为了搞定上级交代的任务,吴克华立马下令四纵师及以上的干部马上赶到纵队开会。在会上一开口,他就说:“这次辽沈战役的成败关键在于能不能攻下锦州,而能不能攻下锦州的要害,还是看我们是不是能挡住东进的蒋介石军团。”
我们四纵纵队打过不少精彩的战役,可这次这样大规模的防御战,还是头一回遇到。我们得在战斗中学战斗,把塔山那不占优势的地形变成有利的战场。
说到这儿,他还咬着牙表态:“这次战役要打赢,我们纵队已经豁出去了,就算部队损失一半,甚至只剩下四分之一,也一定把上头交下来的任务完成。要是我吴克华,和莫政委、胡副司令都牺牲在阵地上,我们也绝不让蒋介石的东进部队往前挪一步!”
10月8号,吴克华把纵队的干部都叫到一块,开始安排塔山阻击战。结合塔山那一带的地形,还有敌我双方的实力,他做出决断,这回战斗全纵队的兵力要根据正面、防侧和纵深梯队,还有预备队的分布,把阵地位置都定下来,火力支援也要配合到位。
当天,为了鼓舞全军上下的士气,各级指挥员和战士们在四纵举行了大规模的思想动员会。
大会现场,不少指战员念出了《给全纵队共产党员的信》和《告全纵指战员书》。这两份宣言里头,四纵的战士们喊出了“死守阵地”、“寸土不失”、“与阵地共存亡”这些响亮的口号。
动员大会一结束,四纵的官兵们顶着大雨,一个接一个赶往塔山。
部队一到阵地,战士们瞅着眼前这座小丘陵,都明白这场仗绝不好打,打赢了估计咱们这边也得付出不小的代价。可即便如此,谁也没说过要后退一步,整个队伍在指挥官带领下,抡起工兵锹,拼了命地在塔山挖起了工事。
第二天,四野司令部的程子华也跑到塔山阵地来视察,看到四纵的兄弟们压根没被那不利的地形影响士气,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他站在一块高地上,对着跟他一起来的吴克华和文骅说:“你们这背的担子可真不轻呀!”
莫文骅政委回应:“我们已经做好了全面的准备,也进行了充分的战前思想动员,保证一定把总部交给的任务完成好。”
紧接着,纵队司令员吴克华对程志华详细讲述了塔山我方的兵力布局和武器装备情况。
程子华听完之后,脸色沉了下来,说:“看起来敌人准备从陆地、海上和空中同时发起攻击,我们得提前做好防空措施。”
吴克华见程子华皱眉,赶紧补充说:“咱们在塔山防御阵地上,弄了不少掩体,超过两万个,还有6000米的交通壕,坦克用的防坦克壕也有两道。为防空袭,我们还挖了不少地下通道,便于部队的人、车辆、马匹能随时快速转入地下。”
听了吴克华的报告,程子华露出满意的表情,点评道:“不错!”
接着,他对吴克华说:“为了提升你们的防空能力,我会让野司配备连和我那高炮连加强给你们!”
10月9日,吴克华和政委代表所有官兵,写信给野司以及攻打锦州的兄弟部队,表达了四纵会和阵地一同存亡的决心。
10月10日,蒋介石的东进兵团按照战前的安排,在当天凌晨如约发动了攻势。为了尽快攻下塔山这个关键的战略要点,他们下令携带的40多门重型火炮、7架飞机以及两艘军舰同时向我的塔山阵地开火。炮声此起彼伏,塔山一带顿时变成了人间炼狱,守卫塔山的许多士兵也因为震耳欲聋的炮火,被震得两只耳朵都快听不见了。
紧接着,经过一轮密集的炮火攻击后,蒋军派出了四个师的兵力冲击塔山防御阵地,而我军的战士们则用各种手中的武器迎击试图攻占的敌军。双方在踏上塔山阵地前,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互不相让。尽管我军压力山大,就像泰山般沉重,塔山的防线依然屹立不倒,没有一丝摇曳。
双方在塔山激战了好几天,蒋军一直没能攻占到塔山的阵地,蒋介石还在电报里骂东进兵团:“娘希匹!”
15日一大早,蒋介石的东进兵团想摸黑捡个漏,趁咱们兵困马乏的时候搞偷袭,哪晓得被我四纵早早发觉,咱们当场就用炮弹和机枪招呼得他们直冒烟。
正午十二点,蒋介石那头一看锦州都守不住了,塔山这边再打下去也没啥意思,立马命令部队全部撤回去。
战后统计资料显示,经过六个白天黑夜,我军在塔山以损失三千多人为代价消灭了六千多敌人,敌我双方的消耗比大概是1比2。
毛主席也评论说:“四纵在,塔山在!”
到这儿,塔山不单成了共和国军事历程中的一块丰碑,也变成了四纵的伤心点和荣耀地,对于那次指挥塔山战役的指挥员和战士们来说,这儿才是真正牵动他们心弦的地方。
多年之后,那指挥塔山战役的八位将军竟然不约而同地来到了塔山……
接着啊,我们一块儿看看那些归葬在塔上的八位开国元勋!
那场仗过后,四纵的吴克华将军率领着士兵们,跟着四野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战功,许多指挥员和战士也在1955年的授衔典礼上被封为了将军。
日子一晃就过去了,那些开国元勋们后来也都听从组织的安排,干起了形形色色的新差事。
尽管这样,他们心里始终挂念着在塔山牺牲的战友。
每个人都得经历生老病死,这些功勋赫赫的开国大将,也都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相继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在临终之前,他们唯一的遗愿就是:“归葬塔山”!
1987年,曾在塔山战役中指挥作战的吴克华将军,突然在广州辞世。在临终的时刻,他对家人说:“我想以一个普通士兵的身份,与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友们一同长眠。”
1988年8月1日,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61周年的纪念日。
这一天,吴克华的夫人依着他的心愿,陪着孩子们一块儿把吴将军的骨灰盒带到了塔山。他们一行到了塔山那块无字纪念碑前,大家静静地办了场简朴又肃穆的追思仪式,到最后,按着老吴的嘱咐,把他的骨灰撒在了塔山那片红色的土地上。
1990年那会儿,曾经在塔山阻击战中担任指挥的江燮元、焦玉山,两位老人先后离开了人世。
没过多久,当年在塔山阻击战立下赫赫战功的李福泽将军也走了。
三位将军的遗言,竟然异口同声地说:“归葬塔山!”
1997年7月4日,塔山防御战中四纵的副司令员胡奇才,因胃部出血离开人世。
在快要走的那天,7月1日,他见到了曾经的老部下张万年。张万年代表全部塔山人,也代表整个中国人民,出席了香港政权交接的仪式。看到这场景,他心里涌起一股浓浓的民族自豪感,真是感慨万千。
临走的时候,他对家人表达了最后的心愿,希望能安葬在塔山。
为了更好地弘扬塔山精神,1997年,葫芦岛人民政府决定在塔山附近修建一座烈士陵园,还将这事儿报上了国家。没多久,国家就批准了这个方案,塔山烈士陵园也随即动工开始建设了。
工程快要收尾的时候,民政部门陆续动手,把原先在塔山战役牺牲的烈士遗骸迁移过来,安置在新建的塔山烈士陵园里。
1998年3月24日,连山区高桥镇后山村、老官堡乡椴木冲村的不少村民,自己跑到烈士墓地,专门给那些马上要迁移的烈士送行。
为了把这事办得更顺溜,当地驻军带着1300多名士兵跑到那些分散的烈士墓地,仔细地帮着“迁移”这些英烈。
辛苦忙活了整整仨小时,大家把烈士的遗骸小心翼翼地安放到了9辆灵车上,警车领着路,车队慢吞吞地驶进了塔山烈士陵园。
接着,国家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广州军区、塔山英雄团、葫芦岛市委、市政府等单位的军地领导们,一起挥锹为烈士墓填土。
紧接着,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万年亲自为塔山烈士陵园题写了碑文——“塔山英烈万世流芳——一九九八年清明。”
1998年11月2日,江燮元、焦玉山、胡奇才、李福泽将军的家人们,在东北解放50周年那天,带着他们丈夫、父亲的骨灰踏上了回家的旅程。他们按照四位将军的遗愿,把他们安放在了战友的身边!
2000年5月31日,塔山战役的政委莫文骅去世。中央军委照他的心愿,没有立即安排他骨灰的安放,而是把他放在了八宝山的骨灰寄存室,说是要让他在这里等着一位老战友。
2003年,莫文骅的老战友欧阳文中将病逝,随后,两位老朋友在家人的陪同下,一起安葬在了“塔山烈士陵园”。
2014年,李红茂不幸离世,按照他生前的心愿,国家把他安葬在了塔山烈士陵园。
“塔山战役”这场硬仗,是一代伟人带领下干出的漂亮活,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一段闪光的篇章。在这里,四纵的官兵们拼了命,把血和生命洒在了战场上,凭着过人的战法,把原本看着不现实的艰巨任务硬是给拿下了。
塔山战役打完后,慢慢地大家都有了认同感,这才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塔山精神”!
好多年过去了,当年指挥和参加过塔山战役的将军们,依然记挂着在这片土地上和他们一同战斗过的战友们。等到自己离世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归葬塔山”,表达了这份难以割舍的情谊。
衷心地盼着塔山的英雄们在天上能够安息!
愿塔山精神和塔山英烈的英名世世代代传颂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