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题为《十大王牌师》的著作中,该部队赫然位居榜首,它乃一支曾在西北战场上英勇奋战、谱写无数英勇传奇的青春之师,更是一支坚守天山之巅超过七十余载的坚强柱石。它,便是闻名遐迩的原一野“吕梁雄师”——步兵第4师。
长风万里
步兵第4师的历史源起于1945年11月,彼时,该师的前身——独立第4旅,在吕梁军区的基础上,由独立第11、13、14团整合而成,并纳入了吕梁军区的编制,由晋绥军区统辖。独立第4旅的领导机构由吕梁4分区机关及358旅等单位的抽调人员构成,旅长为顿星云,政委则是杨秀山。同年11月,独立第4旅被划归新设立的晋绥军区第2纵队的序列。在此期间,独立第4旅的第11团被调至359旅,并与719团合并,而吕梁军区独立第12团则被纳入独立第4旅的行列。1947年3月,独立第4旅随第2纵队西渡黄河,加入了西北野战兵团。到了7月,该旅正式更名为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独立第4旅。9月,该旅下辖的13、14团分别更名为10、11团,而12团的番号保持不变。到了1949年2月,独立第4旅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军第4师,师长兼政委依然是杨秀山,并继续领导第10、11、12团。
10团的前身是1937年12月成立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2纵队第5总队。至1939年6月,该总队更名为第5团。同年11月,第5团纳入晋西北军区第8分区(兼2纵队)的编制。到了12月,游击第3团并入第5团。1942年12月,第5团进行缩编,成为下辖仅4个连队的第5支队。到了1945年9月,该团更名为吕梁军区独立第13团,并在同年11月被编入独立第4旅。随后,该团经历了多次改编,最终演变为2纵队独4旅的第10团,以及2军第4师的第10团。作为4师的主力部队,该团享有“老虎团”的盛誉。他们以顽强的作风和灵活的机动性著称,曾在宜川战斗中勇夺“首功”。
第4师首任军事主官为顿星云中将。
11团的前身乃太岳军区洪洞赵城纵队,后更名为洪赵支队。1945年9月,部队改编为吕梁军区独立第14团,并于同年11月并入独立第4旅。历经演变,最终成为2纵独4旅11团以及2军4师11团。该团历史悠久,始终与八路军主力并肩作战,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
12团源自晋绥8分区新6支队,于1945年9月更名为吕梁军区独立第12团。同年11月,该团被编入2纵独4旅,并继续沿用第12团的名称。到了1949年2月,部队再次更名,成为2军4师12团。虽然该团成立时间不长,但其发展速度迅猛,在永丰大战中更是肩负起突击团的重任。
第4师首任政治主官为杨秀山中将。
4师虽无红军的完整血统,然而各团的基础扎实,均在抗日战争的洗礼中磨砺,具备了一定的作战能力。回顾解放战争时期的战斗历程,4师展现了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工作作风朴实无华而坚韧不拔,纪律严明,擅长总结经验教训,乐于积极学习,迅速掌握各类战术技术。在西北战场的硝烟中,无论是负责攻坚攻城,还是率先抢占战略要点,均能出色地完成既定任务。
自1945年年底组建,这支源于吕梁的英勇部队,从最初的1800余人逐渐壮大至1949年初整编后的过万精锐,成为所向披靡的劲旅。他们驰骋西北,长风破浪,书写了辉煌的战史与不朽的荣耀。据记载,在解放战争期间,第4师(独4旅)参与了77次规模较大的战役与战斗,共歼灭敌军9500余人,俘虏敌军23700余人,总计达33200余人,从而跻身西北战场我军主力师的行列。
蟠龙攻坚
旅部直属部队及499团团部率领的一个营驻守蟠龙镇内及北山;2营和3营的7连负责把守蟠龙东南至东北的各个高地,主阵地设于集玉峁;3营(不含7连)则驻守蟠龙西北的老庄南北高地。
4月29日,彭德怀与习仲勋共同下达了围攻蟠龙的作战指令。该指令明确,由第一纵队从核桃坪的南北高地出发,自西北方向向东南推进,目标是夺取田子院、庙梁、磨盘山等敌人的阵地;第二纵队的独四旅则从何家峁子出发,自东南向西北发起攻势,目标是占领集玉峁阵地。此外,新四旅将从卧虎沟、刘家坪出发,从东北和北面向西南和南面展开攻击,与独四旅协同作战,共同围攻集玉峁敌军的主阵地。据此部署,彭德怀将独四旅置于攻坚的主力地位。
5月2日黄昏时分,蟠龙攻坚战的号角正式吹响。独4旅成功占据了敌军集玉峁沟的东面警戒阵地。翌日清晨,我军展开了全面进攻。14团自东向西,13团则从东南方向向西北方向对集玉峁发起攻击。12团派出一个营作为旅团的预备队,而主力部队则从南向北实施迂回战术,对集玉峁的侧后方进行攻击。与此同时,新4旅的一个营在14团的右翼协同作战,由北向南对敌实施攻势。在集玉峁东侧数百米处,有一座高于集玉峁的土丘,名为集玉圪垯,此处驻扎着敌军的加强连。13团2营经过连续三次猛烈攻击,均未能取得突破。然而,在第四次攻击中,2营的突击队在火力的支援下,派遣数个爆破小组成功突入敌军的外壕,将炸药包横放在陡峭的墙壁上,并用预先准备好的木叉将其固定。爆炸过后,陡峭的墙壁被炸塌,形成了可供攀登的斜坡。突击队携带冲锋枪,一举突入敌阵,后续部队紧随其后,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敌军抵抗异常激烈,我军仅俘虏20人,其余均被刺杀,伤亡惨重,敌军被迫放弃阵地,溃不成军。
敌军对玉峁主阵地的反击行动极为敏捷,他们迅速派遣一个连的兵力,在炮火的支援下向集玉圪垯发起反攻,意图夺回已失的阵地。我方2营准备周全,在稳固阵地后,立刻对工事进行快速改造,调整射击孔以对准集玉峁方向。待敌军逼近至投掷手榴弹的距离时,我军突然以手榴弹和步兵机枪的猛烈火力进行反击。在多方位火力的猛烈打击下,敌军反扑未能得逞,被迫沿着山沟撤退回蟠龙镇。
14团同样以2营作为先锋部队发起攻势。在上午,4连连队冲至敌军集玉峁的主阵地前沿,却因无法跨越外壕,与敌对峙于壕沟两侧,双方互投手榴弹,激战持续了十多分钟,最终无奈撤回原出发阵地。随即,该团4连与5连协同13团的5连和7连再次发起冲击,但依旧未能成功。此时,新4旅的16团2营派出一个连队加入攻势,尽管多次猛烈攻击,却依然未能取得成效。
彭德怀毅然决定暂缓攻势,以总结经验与教训,并商讨夺取敌阵地的策略。3日清晨,第二纵队司令员王震于独四旅指挥所,透过望远镜观察到第十四团的两名战士已成功突破铁丝网及外壕,他们正持续挖掘坑道。王震认为此法甚为有效,遂与旅长顿星云商议,并向彭德怀提出采用对壕作业法继续进攻的建议。经彭德怀首肯,旅部随即命令第十四团迅速开展对壕作业,逐步逼近敌方阵地。
蟠龙战役,我军将攻。
集玉峁地势险峻,仅东、北两面可攀爬。敌方工事与火力集中在这两个方位。战前,旅长顿星云经过多次细致观察,断定南面是敌防御的软肋。此处有一道长达300余米,深20余米,宽30余米的沟壑,两侧为黄土悬崖。他指令13团派出一个连队,于2日夜晚在悬崖上秘密开辟小径,并在悬崖顶端我方斜面上,巧妙挖掘能容纳一个连队的隐蔽猫耳洞。13团安排2连负责挖掘工作,于3日凌晨前顺利完成。团部下令2连休息,随后由6连携带干粮和水进入猫耳洞,执行突击任务。至3日中午,14团也顺利完成了对壕作业。
在正午时分,我军再度发起全面攻势。13团的6连在集玉峁东南成功炸毁铁丝网及外壕的陡峭壁垒,凭借攀爬梯子突入敌阵。紧随其后,2营的后续部队亦迅速跟进。与此同时,14团的2营从正面近距离发起了猛攻,与13团的2营紧密配合,从东南两侧突破敌方的碉堡群。双方利用手榴弹、刺刀等近战武器,有效消除了大部分守敌,迫使残余敌人逃往第二主阵地——苦菜梁。
当晚,独四旅第十四团与新四旅携手并肩,共同发起对苦菜梁的攻击。其中,第十四团第一营与新四旅部队合力攻取北山,而第三营则直指中间的山头。至22时,第十四团第一营已悄无声息地抵达苦菜梁东部,秘密集结。至23时,双方同步发起了猛烈的冲击,成功摧毁了敌方的铁丝网。此后,部队在夜色中紧急挖掘交通壕,为接下来的攻击做好充分准备。
5月4日正午12时,伴随着掩护的山炮轰鸣,攻击部队奋勇向敌军北山及中间山头发起猛攻。14团1营与新4旅771团在短短20分钟内对敌连续发起四次冲击,最终成功突破敌军第二道主阵地并成功占领。至此,敌军纵深防御体系基本崩溃,蟠龙阵地已完全落入我军火力控制之中。负责攻击蟠龙南山阵地的独4旅12团,遭遇了不小的困难,直至黄昏时分,在1纵部队的协同作战下,才最终攻克了敌军南山阵地。
黄昏降临,14团、1纵队以及新4旅等部队占据有利地势,对敌军发起猛烈的攻势,从南面突破,直入蟠龙市街。19时15分,13团沿着苦菜梁,循着蟠龙以东的小沟,追击溃散的敌军,同时亦顺利进入蟠龙镇内。12团也自东南方向突入。在攻击与搜索过程中,13团3营成功俘虏了167旅旅长李昆岗及499团团长肖伯廉。直至当夜24时,镇内残敌已被尽数消灭。
蟠龙战役作为西北我军首次攻坚之战,共歼灭敌整编167旅6700余人,缴获了4万套军服、1万余袋面粉、百万余发子弹以及大量药品,为我军提供了极大的物资补充。在这场激战中,2纵独4旅英勇奋战,通过壕沟作业成功夺取了敌军核心阵地集玉峁的关键制高点,为战役的最终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尽管该旅所缴获的战利品不算丰富,但共俘虏敌军671人,缴获各类火炮19门,各种枪械347支。战后,彭德怀将军召集各部营级以上干部于集玉峁召开现场会议,推广了独4旅在壕沟作业和爆破技术上的宝贵经验。
宜川战斗第一功
1947年十月之初,西北野战军第二、第四纵队成功解放韩城,司令员王震把握时机,毅然决策北进,着手攻占宜川。宜川地处黄河东岸,与陕甘宁边区北部毗邻,乃敌方进攻与封锁我边区的关键要塞。若能攻克宜川,便能使新近开辟的黄龙山区敌后游击根据地与边区实现无缝对接,从而显著拓宽我军的战略空间。
10月18日,独4旅的前卫部队抵达屹台镇,途中成功捕获了数名从宜川地区来犯的敌军士兵。经过审讯,我们得知,在出发前所获得的宜川守军情报中,关于一个新兵团的部分信息不准确。实际上,敌军兵力由新9旅27团、整编61旅182团、整编90师的1个野炮连以及邻近三县的地方武装共计3000余人组成,全部受国民党军黄河河防指挥部许用修中将的指挥。宜川城的防御设施经过多次扩建和加固,碉堡林立,地雷遍布。敌军在七郎山(包括内外两处)、虎头山各部署了1个营的守备力量,凤翅山则配备了2个连的守备,其余的守备力量均部署在城内。
局势严峻,独4旅的领导层对于能否攻克宜川心中存有疑虑。自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半年间,部队未曾得休整与补充,部分连队仅剩十几人,最多的也只有三四十人。19日凌晨,独4旅抵达宜川西南的万家塬,与兄弟部队并肩作战,成功完成了对宜川的合围。实地勘察地形后,发现七郎山乃敌军的核心阵地,地势险峻,攻守之势均不利。旅领导对此愈发信心不足。当日傍晚,王震抵达4旅旅部,并未强迫旅长顿星云和政委杨秀山立即执行攻击命令,而是耐心地进行说服工作,最终成功说服二人,表示将毫不犹豫地攻下宜川。
20日凌晨,10团1营传来消息,该营1连副指导员连德合率队,于昨夜雨夜中潜行侦察。他们从万家塬西侧斜坡沿沟而下,抵达外七郎山脚下的陡峭悬崖处,一路未遭遇地雷,也未遭敌军察觉。若能搭建数个梯子,即可攀登而上。旅部领导闻讯后士气大振,遂即下令10团1连全体人员于当晚潜伏至敌军前沿阵地之下,静候总攻时机。当天,独4旅为进攻做好了全面准备,在二三百米的正面战线上,10团的轻重机枪与迫击炮已全部就位,部署得当。
独4旅战士成人梯攻敌工事。
21日凌晨,我第二纵队在炮火的支持下,向敌人外七郎山的主要阵地发起了猛烈的正面攻势。与此同时,第四纵队在凤翅山亦展开了激烈的攻击。在我军各类武器的强力轰击下,七郎山的守敌纷纷溃逃入壕沟,甚至不敢露出头颅。预先潜伏的独立连在连长连德合的指挥下,勇猛地竖起了两架云梯,攀登陡峭的悬崖。连德合高声呼喊:“同志们,冲锋啊!务必彻底消灭敌人,将红旗插上七郎山的顶峰!”话音未落,不知是谁不小心触发了事先未察觉的地雷,连德合的左腿被炸伤。他强忍剧痛,用受伤的腿跪地,紧握云梯,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爬而上。抵达崖顶后,他瞄准尚未反应过来的敌人连续投掷数枚手榴弹,以此掩护后续战士攀登崖顶,出乎意料地一举突破了敌方的阵地。敌人顿时陷入混乱。第二营第五连冲至崖底,迅速搭起人梯攀登,但因高度不足,便用圆锹挖掘敌人的工事射孔,成功钻入其中。此时,第一营的第二、第三连从附近另一侧攀爬而上,第十一团也发起了进攻。多路部队成功攀登七郎山,突破敌人防线,迅速将敌人击溃,敌军被迫退守至内七郎山和宜川城内。
虎头山与凤翅山的守敌目睹外七郎山被我军攻克,顿时陷入动摇,纷纷弃阵溃逃。宜川守敌的指挥官许用修惊慌失措,竟不顾军纪,用明语直接向胡宗南求援。我军10团利用缴获的60毫米迫击炮,迅速组成炮群,对内七郎山的敌指挥所发起猛烈轰击,敌人更加混乱,从东门蜂拥而出,场面乱作一团,宛如一窝受惊的蜜蜂。独4旅首长指挥部队坚决以火力封锁敌人突围,旅副参谋长马森更是拿起敌人遗弃的马克沁重机枪,对敌人进行猛烈的扫射,敌人纷纷倒地。独4旅如同驱赶羊群一般追击敌人,而2纵359旅则在城外布下天罗地网,成功活捉了许用修以下2000多名敌军俘虏,将宜川守敌全数歼灭,并缴获各种弹药100吨,彻底解决了我军弹药短缺的难题。
在战争结束之后,第二纵队举行了盛大的庆祝胜利大会。王震亲自将一面绣有“宜川战斗第一功”字样的锦旗颁发给了独四旅第十团的团长苏宏道同志以及政委李恽和同志,以此嘉奖他们在此次战斗中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此外,还特别授予连德合同志特等战斗英雄的荣誉称号。
辉煌永丰
1948年11月,随着淮海战役的展开,西北野战军亦发起了冬季攻势。针对战场形势的演变,我军战术由运动战转向了对立足未稳之敌的主动进攻,最终成功歼灭了盘踞于蒲城永丰镇的敌76军。
11月25日,我军对洛河西岸的敌76军24师发起了猛攻,成功歼灭了一部分敌军。剩余敌军则东渡洛河,逃回永丰。趁敌76军尚未撤退之际,我军于26日迅速对永丰实施了包围。2纵司令员王震下令,独4旅作为主要攻击力量,与独6旅、359旅分别从永丰的西、北、东三面发起了协同攻势。
永丰,一座拥有数百户人家的大镇,其城墙坚固厚实。敌76军在城墙上构筑了众多防御工事,并对无水的护城壕沟进行了削壁整修,意图坚守待援。在仔细侦察地形和敌情之后,旅长杨秀山心中已有了明确的计划,决定将主攻目标锁定在永丰的西门。他命令12团作为突击部队;11团则从上蔡庄向永丰镇西侧发起对壕作业,并负责清除外围的敌人。27日凌晨3时,11团将阵地移交给12团,自身转为预备队;10团则在永丰镇西南部集结,协助12团攻城;旅炮兵营则直接支援西门。当晚,11团经过不懈努力,提前完成了对壕作业,成功占领了西关,并消灭了一个营的敌人。12团接手阵地后,立即开始了攻城前的准备工作。
27日凌晨7时30分,第二纵队对永丰镇发起全面进攻。在炮火掩护下,12团的8连作为爆破部队,迅速炸开了永丰西门,而7连则作为突击队,深入镇内,突破了一个排的防线。镇内敌军众多,他们依托街道两侧的房屋以及构筑的多处明碉暗堡,用轻重机枪、步枪和手榴弹编织出严密的火力网。城墙上的火力也对我突击队进行猛烈的射击,抵抗异常顽强。尽管战士们英勇无畏,奋力战斗,但由于伤亡过重,最终不得不撤退。我后续部队追至护城壕时,遭到敌军从西关路南、北院子的两侧火力封锁。12团行动敏捷,发起猛攻,成功歼灭了外围的残敌,俘虏敌军200余人。然而,我军未能继续突破敌阵,随即与敌军形成对峙局面。与此同时,其他兄弟部队的突击行动也都未能取得成效。
以一个营的兵力在西门北侧一百多米处,利用附近的房屋作为掩护,悄悄接近护城壕,并在六七十米开外的城墙脚下挖掘坑道,进行爆破攻城。在敌人火力严密封锁的大白天,用十几个小时挖掘坑道,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勇气的方案。杨秀山对此表示赞同,并指示该团挖掘两条坑道,以确保至少有一条能够成功。他要求做好掩护工作,务必在28日凌晨3点前完成挖掘,以展开第二次突破。
王震,担任第二纵队司令员的他(图中居中),正挥舞指挥棒指挥着永丰战役。
承接任务后,12团迅速投入战斗。他们精心组织了特等射手和轻重机枪手,专门对付城墙上暴露的敌军,迫使其不敢轻易现身。同时,他们部署迫击炮和92步兵炮,为部队的作业提供坚强掩护。经过一天的激战,12团于28日凌晨3时准时完成了两条坑道的挖掘任务。
27日下午,为了迅速肃清永丰之敌,彭德怀下达命令,要求独立第二旅在独立第四旅的支援下参与攻城作战。独立第四旅士气高昂,战备工作亦十分周全,尽管对这一命令并不情愿,但出于对整体战局的考量,该旅仍毅然决然将西南角的一小段前沿阵地让与独立第二旅。然而,独立第二旅并未能成功突破敌方防线。最终,是在独立第四旅第十二团的突破口中,该旅得以入城投入战斗。
28日凌晨3时,独4旅发起了第二次全面总攻!12团挖掘的两条坑道中,其中一条成功爆破,将城墙炸出一个斜坡。突击营3营9连1排率先攀爬城墙,成功占领了西门及西北角的敌军阵地。12团的其他部队随即迅速跟进,主力部队持续向东推进,进攻势头不减。11团按照既定计划,通过西门竖梯攀登城墙,成功突入敌阵,紧接着10团1营也加入战斗,支援11团和12团之间的战事。与此同时,其他兄弟部队也陆续突破防线,进入永丰镇内。
总攻展开之际,旅长杨秀山,参谋长马森,以及政治部主任李恽,为确认战局突破口的具体情况,毅然奔赴前线。然而,不幸的是,他们遭遇了敌军炮火的猛烈袭击,杨秀山、李恽等同志不幸受伤。独4旅入城作战部队,由12团团长张献奎统一指挥。在激烈的巷战中,独4旅的各团、营、连展现了极其灵活的战术,他们化整为零,形成无数小股部队,各自为战,勇猛冲击,遇到敌人便展开攻击,发现空隙便迅速穿插,积极主动地搜寻敌人,不断进行穿插分割,形成对敌的有效打击。
敌军虽顽强抵抗,却无法抵挡我军凌厉的攻势。战士们心怀必胜信念,全力追捕敌军长李日基,战斗热情高涨。他们奋勇冲锋,展现出惊人的毅力和无畏的牺牲精神。主攻的12团干部以身作则,冲锋在前。10团1连除文书和一名炊事员外,其余70余人皆英勇牺牲。11团6连一个班竟成功俘虏敌军1000余人。永丰镇内,敌军尸体横陈,碉堡四处倒塌,一片狼藉。
经过一场激战直至黎明,镇内的大部分敌军已被彻底消灭。11团的英勇战斗英雄杜立海率领部分战士,勇猛地进攻了敌76军的军部与师部所在地窑洞,摧毁了敌方的机枪火力点,投掷了十几颗手榴弹,趁烟雾弥漫之际,一举攻入,将敌军及师部指挥官全部制服。
在永丰战役中,独4旅以英勇的战斗精神,击毙和重创了大量敌军。我军成功俘虏了76军中将军长李日基、少将军参谋长高宪纲、20师少将师长吴永烈、24师少将师长于厚之等高级将领及6000余名官兵,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为该旅历史上写下了最为璀璨的一页。此战之后,独4旅人数由原来的4000余人扩充至8600余人,有效缓解了基层连队长期面临的缺员问题,同时装备也得到了显著增强。
永丰战役的胜利,标志着独4旅实现了质的飞跃,其人数激增逾一倍,实力跃居西野之首。1949年1月中旬,在西野党代表会议上,彭德怀特意指出:“我军战力日益壮大,独4旅的成员已超过8000人。”
守卫天山
1949年10月,第二军第四师肩负使命,自甘肃玉门启程,挺进新疆。次年春,在王震将军的英明领导下,该师与兄弟部队并肩作战,将鲜艳的五星红旗插遍了天山南北,直至帕米尔高原,从而揭开了新疆历史崭新的一页。进疆后,该师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抵御外患、稳定内地的神圣职责,历经八次攀登昆仑,十次深入阿里,先后参与了剿匪平叛、建立边防哨卡、协助地方党组织建设和政权稳固、参与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国防工程建设、反恐维稳等重大任务,为新疆的长治久安做出了卓越贡献。
1952年3月,4师11团正式并入10团,同时,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的第2、3团合并组建为独立团,并纳入4师的编制体系。次年2月,以4师为基石,进行了整编,形成了一个国防师,保留了4师的番号,并归属于新疆军区领导,下辖步兵第10、11、12团和炮兵第304团。在新组建的部队中,原4师的10团、12团与独立团合并为新10团;从原2军的第5师、6军的第17师中抽调兵力,分别建立了新11团和新12团;原2军的炮兵团则改建为炮兵第304团。自此,4师继承了红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三大武装”的传承与精神,成为了1949年进疆部队统一整编后留存下来的唯一一支野战师。
1962年,该部队受命于中印边境西段,投入自卫反击战,共计击溃敌军368名。1976年,该部队策划并执行了“76-01”研究性演习,此举不仅是全军之首创,更是唯一一次在核环境下进行的实战性演习。1978年10月,该部队经过整编,成为新疆军区首个摩托化师,并成立了师属高炮团。次年1月,坦克团亦告成立。在1985年的百万大裁军中,该部队凭借其作为原一野主力部队的历史地位得以保留,并被改编为北方甲种摩托化步兵师。1996年1月,依据中央军委的指令,该部队完成了向应急机动作战部队的转型。1999年10月,该部队成功通过了总部的达标验收考核。
在崭新的历史阶段,作为保障新疆和平稳定的中坚力量,该师已先后参与了“西部-01”和“联合-2003”等一系列反恐演习。特别是在“和平使命-2007”联合反恐演习中,该师所派遣的100突击炮连首次跨出国门,行程超过万公里。在演习中,该连队率先对敌开火,实现了首发命中、连续命中、首次集群覆盖、持续集群覆盖的卓越成绩,彰显了中国炮兵的雄风,赢得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们的高度赞誉。通过多次大规模反恐演习的锤炼,该师的维稳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部队战斗力建设也实现了飞跃性的进步。
历经漫长的革命征途,该部队涌现出了一批杰出英模与先进典型,包括被誉为“全国战斗英雄”的杜立海,以及“战斗英雄”罗光燮、王忠殿,“爱兵模范”张代荣,“全军首届十大爱军精武标兵”冯世清,以及“献身使命的模范团长”胡筱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