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深夜,波兰东南部上空警报大作。波兰军方说,俄罗斯对乌克兰西部发动大规模空袭时,有一批无人机偏航闯进波兰领空。F-16紧急起飞,击落至少4架,更多碎片落在乡村田间和院落里。事发地离乌克兰边境不远,居民被疏散。地方政府连夜拉起警戒线,消防和排爆队不停巡查。
这场冲突从2022年2月打到现在,已经三年多。中间试过停火和谈,伊斯坦布尔谈过,2024年在瑞士也开过会。每次谈到地盘和安全保障就卡住。因为这个,战线一直没收。双方都不想先松口。
俄罗斯要乌克兰承认克里米亚和顿巴斯归它,还要“去军事化”。泽连斯基坚决不答应,说那是主权,没得谈。结果,战场继续咬。美国和欧洲给乌克兰供武,俄罗斯靠伊朗无人机、朝鲜弹药顶着。这就是现在的节奏。
到了2025年,美国总统换成特朗普,他反复说要尽快结束这场战争。他和普京有过接触,想把人拉回谈判桌。可真正落地不容易。莫斯科看见华盛顿想收尾,就更想抬价。话说得多,动作也更硬。
回到9月9日那晚。乌克兰方面称俄罗斯用了上百架无人机和导弹,目标是西部电力和交通。波兰说有19到23架无人机从白俄罗斯方向进来,轨迹混乱。波兰空军拦截,民防部门在几处找到残骸。这不是小事,已经压到了北约红线的边上。
第二天,波兰国防部通报,残骸里找到装有波兰和立陶宛SIM卡的模块。华沙认为这不是“迷路”,像是在试探反应。总理图斯克在议会讲话,说这是二战后对波兰主权最大的侵犯。于是他要求北约集体回应,不要只口头支持。话放得很满,也是给盟友上紧箍。
随后,北约紧急商议。秘书长马克·吕特宣布加强东翼防御,代号“东部哨兵”。丹麦、法国、德国、西班牙、英国都派了战机和海上力量前出,重点盯波罗的海和波兰边境。目的很直白,让俄罗斯看清楚:再来一次,后果更重。同样,也是给波兰吃定心丸。
莫斯科先是否认。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说,闯入的可能是乌克兰无人机,还指责北约在挑事儿。很快,联合国安理会开了紧急会。波兰代表拿出残骸照片,要求追责。中国代表耿爽呼吁各方冷静,避免误判升级。美国代表表态支持盟友,但特朗普在记者会上说“可能是个错误”。他没点名批普京,还示意别把事情推高。
这话在欧洲听上去不太舒服。特朗普的儿子还在社交平台说,美国这回是精神支持,没派兵。盟友都动了,美国按兵不动,大家心里有数。简单说,华盛顿在留谈判空间。可留得住空间,也要压得住火。
9月12日,克里姆林宫宣布冻结同乌克兰的和平接触。发言人佩斯科夫说,北约“东部哨兵”行动让局势更紧张,所以暂停。普京签了文件,态度转得很快。8月底他还在中国参加上合组织会议,会见中方领导人,外界以为有缓一缓的可能。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回应说,俄方从没真心谈判,这只是借口。
9月13日,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在边境搞联合演训,坦克、炮兵密集出动。罗马尼亚也报告拦截不明无人机。加拿大主持的七国集团会议讨论加码制裁,并推进动用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援助乌克兰。欧洲国家开始大批采购反无人机系统,波兰企业靠前,德国和波罗的海国家跟进。美国国防部评估相关技术转让。这是一套连贯动作。
再看各自家里。俄罗斯经济被制裁压着走,石油出口受限,卢布走弱,物价上扬,抱怨有,但控制还在手里。官媒不断放胜利消息,稳住了支持。乌克兰伤亡和财政压力都大,电力设施时不时被打,社会咬牙挺着。泽连斯基忙着和英德法意领导人会面,推进安全保障协议,让援助不断线。
这次无人机闯波兰,暴露了一个老问题:俄罗斯想用军事压力逼出谈判,但附带条件太硬;乌克兰靠西方撑腰,不愿让。双方在掰手腕。北约东扩这根刺,从2004年三国入约就扎在那。现在无人机踩进北约领空,相当于试探第五条的门槛。要是真有人员或设施被击中,链条会立刻往上扣。
特朗普的思路是“美国优先”。他不想深卷,但盟友在前沿,天天被警报吵醒,也在催。他需要平衡,既给欧洲一个交代,又留和普京谈的余地。普京这边,靠伊朗和朝鲜补给,准备打长。算的是西方疲劳,分歧变大。这盘下棋,没人敢随便认输。
对乌克兰来说,短期内最要紧的是补空防弹药和电网修复。对波兰来说,是把空防指挥链再捋顺,避免再出现多点同时告警的盲区。对北约来说,是把“红线”说清楚,别让对方觉得可以一次次去碰。话要说到,手也要伸到,这两件事得同步。
清晨,波兰一个小村的土路上,穿胶靴的农民蹲着,用手套把一块黑色残片放进蓝色袋子里。旁边的警察拉着红白相间的警戒带,风吹得“啪啦”作响。远处一架F-16低空掠过,屋顶的铁皮抖了一下。几个孩子站在路边,盯着那袋碎片看。下一次警报响起,会是谁先按下刹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