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有言:“居移气,养移体。”
人居住的环境,会悄然改变人的气质和精神;反过来,人用心养护住所,住所也会滋养人的身心。
一个家,无论大小新旧,其内在的干净程度,深刻影响着居住者的运势与安康。
脏乱滋生晦气,有序蕴藏生机。
若想让家真正成为滋养身心、汇聚好运的福地,有三个地方务必保持清爽洁净。
1、门庭干净,招财纳福
《朱子治家格言》有云:“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门庭,是家的脸面,是气运流转的第一道关口。
这里若是杂乱污秽,就如同人一样蓬头垢面,好运见了也要绕道走。
灰尘堆积,杂物横陈,堵塞的不只是通道,更是福气财源流入的路径。
一个脏乱的门庭,向外传递的是懈怠与无序,向内滋长的是晦气与衰败。
南北朝时期,有位官员叫陆慧晓,出身寒微,但极其注重门庭整洁。
他家院子不大,却总被打扫得一尘不染,连台阶缝隙里的落叶都会及时捡走。
有次,一位位高权重的官员偶然路过他家门前,看到如此清爽的景象,大为惊奇。
心想:“能把小小门庭打理得这般用心的人,治家理事必有过人之处。”
于是主动拜访交谈,发现陆慧晓确实为人方正,学识不凡,便大力举荐了他。
陆慧晓因此得到重用,官声清廉,家道也日渐兴旺。
别人看你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门庭。
乱糟糟、脏兮兮,别人心里就给你家打了低分,贵人、机会可能扭头就走。
常言道:“财不入脏门,福不润浊人。”
干净的门庭,招来的是别人的好印象,是潜在的贵人缘,更是流动的好气场。
福气,往往最先落在那些愿意把门面收拾体面的人家。
每天花几分钟,扫一扫,理一理,这个投入,最值得。
2、卧室干净,心暖身安
曾国藩曾告诫子孙:“居家之道,惟洁净可安身心。”
卧室,是我们休憩、安眠的私密之地,更是身心能量的补给站。
它的状态,无声无息地影响着我们的健康、情绪,乃至整个家庭的氛围。
一个杂乱污浊的卧室,滋生怠惰与烦忧;而一个整洁清爽的卧室,抚慰疲惫,滋养安宁。
卧室的环境,直接关联着你的睡眠质量、精神面貌。
卧室不洁,身心难安;卧室清爽,福气自藏。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一生清简自律,极为重视起居环境的洁净。
即使是在条件艰苦的年代,或是在外讲学暂居的陋室。
他也必定要求自己将卧室收拾得整整齐齐,被褥叠放方正,地面一尘不染。
他常说:“身安处即是道场。”
哪怕事务再繁忙,身体再疲惫,他睡前也必亲自整理卧榻,拂去尘埃。
他深信,一个能将自己安眠之处打理清爽的人,内心必然有一份定力与从容。
这份秩序感会反哺于精神,使人更清明、更有力量面对世事纷扰。
心理学家荣格说过:“外在的秩序,有助于建立内心的平静。”
一个干净、整洁、有序的卧室,散发着平和安稳的气息。
当身体在洁净中得到充分休养,心灵在有序中获得深度安宁,人的精气神就足了。
神清气爽,心境平和。
这种由内而外的和谐状态,本身就能吸引好运,让福气常伴左右。
3、厨卫干净,健康常在
《黄帝内经》有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真正的养生,在于防患于未然。
厨房,是入口之关;卫生间,是排污之所。
这两个地方若藏污纳垢,便是给病邪开了大门。
健康不是凭空得来的福气,它就藏在每日的锅碗瓢盆和一清一洗之间。
守护好这两处,就是守住了全家人平安康泰的根基。
民国收藏大家张伯驹先生,晚年与夫人潘素栖身于北京的一处狭小的老屋。
特殊年代,物质匮乏,条件艰苦。
许多人家为生计所迫,对厨卫清洁无暇顾及。
但张伯驹夫妇却始终坚持一个习惯:
无论多忙多累,厨房的锅台灶具、碗筷砧板,必定每日刷洗干净,不留油污残渣;
那个老旧的卫生间,更是潘素每日重点打理的地方。
邻居有时不解,劝他们:“日子都这么难了,何必在这些地方费神费力?”
潘素只是平静地说:“入口要净,出口要清,人才能少生病。地方小,更得拾掇清爽,心里才不堵得慌。”
后来张伯驹夫妇晚年虽清贫,但二老身体一直比较硬朗,少有病痛缠身,直至高龄。
老人常说:“吃喝拉撒睡,都是人生大事。”
厨卫脏乱不是小事,它是健康的隐形杀手。
细菌无处不在,一顿饭、一次洗漱,都可能让全家遭殃。
保持厨卫干净,花不了多少时间,却能换来平安。
别等生病才后悔,日常勤快些,干净才是给家人最实在的爱。
《黄帝宅经》有言:“人宅相扶,感通天地。”
屋子再小,干净了就是体面;陈设再简,整洁了就是气象。
门庭、卧室、厨卫,这三处,是家的脸面,也是身的归宿。
扫去的是灰尘霉运,迎来的是清爽祥和。
越干净的家,越能留住福气,越住越有底气。